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三量齐增”突显结构性问题,专家建议——优化要素组合 提高农产品供给水平

  • 发布时间:2016-02-01 09:44:00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近年来,我国出现粮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同时增加的“三量齐增”现象。粮食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结构性错位,农业供给侧出现了一些问题。

  “中国农业农村当前面临三大问题:一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农业补贴收储制度亟需完善;二是农民增收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三是脱贫工作已到攻坚阶段,确保实现国家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艰巨。”日前,在“清华三农论坛2016”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作出上述表示。

  据了解,去年12月25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2016年和“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指路。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是针对当前农产品供给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而作出的科学决策,包括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不完善等等问题。

  目前,我国对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制度,同时开展对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的目标价格补贴试点。

  对此,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杜鹰认为:“棉花的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已初见成效,价格回归市场。现在国内棉花价格为每吨13000元,进口棉花11000元,基本可以抵消掉棉花的大量进口。”

  但是,从目前来看,玉米供求失衡最严重、价格矛盾最突出、产业链整体压力最大。再加上去年粮食产量又创历史新高,导致国内供需结构错位。

  据介绍,自2007年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以来,玉米产量增产40%。但从2008年开始,农产品成本加速上升,临时收储价格也不得不随之提高。2014年玉米收储价格已由初始0.7元上涨到1.12元,提高了60%,形成了所谓的“政策市”,导致国家粮库爆满。截至2015年11月底,东北四省的玉米库存达到历史最高点,而其中80%是按照国家厘定的临时收储价格收购进来的。

  同时,国际市场大宗玉米价格一路下跌,国内外玉米价差拉大,进口玉米及大麦、高粱、酒槽蛋白饲料(DDGS)等玉米替代品严重冲击国内市场。去年11月底,玉米国内外价差每吨扩大到660元,平均每斤比国内价格低0.33元,进口量达到460万吨,临储玉米拍卖不出去,越发积压。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下游加工企业经营惨淡,粮食质量保管压力增加及财政面临潜亏风险。

  中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特别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其中,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刻不容缓。

  2015年9月,临时收储制度改革迈出了第一步,玉米临储价格首次调整,由1.12元调低到1元。虽然作为过渡性办法,但却放出临储价格可以有涨有跌的信号。

  “今年将推进粮食供给制度方面的改革,基本方向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并给予农民合理补贴。”陈锡文说。

  杜鹰认为:“按照目前进口玉米配额内完税成本每吨1520元来算(相当于每斤0.76元),考虑到国际市场玉米价格跌破最低点可能企稳回升,玉米临储价格降到每斤0.76-0.8元之间比较合理。”

  但相关专家表示,但粮价调整造成的产量滑坡值得警惕。玉米和稻谷、小麦的比价产生变化,农民弃种玉米的可能性很大,必须在调价的同时,引导种粮方向。对此,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让生产者盲目追随市场价格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产业,而是要形成稳定的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业品牌,在农产品结构上与社会需求相对应。”

  杜鹰建议,应当逐步调整东北种植结构,高寒地区玉米退出,支持玉米大豆轮作。“总体来说,新一轮改革要实现四个目标:一是必须挡住玉米及其替代品种的进口;二是不再增加新库存;三是放活市场,允许多元主体进入市场,形成多极流通格局,按照市场价收购粮食,改变主产区国有粮场一家独大的局面。四是补贴农民。必须依靠价外补贴,弥补农民种粮成本,不能让农民吃亏。”陈锡文做出上述表示。

农产品(000061) 详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