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环境迎“雁”归
- 发布时间:2016-02-01 05:20:48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均衡地区间产业布局、带动县域劳动力就业、破解留守家庭困境的务实之举。各级地方政府应着力营造环境,把农民工的“乡愁”化作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地4名返乡农民工中,就有1人创办的企业存活期超过3年。显然,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功率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高得多。在很多农民工外出务工大省,过去,一队队农民工如大雁般向外迁徙谋生。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乡投入创业浪潮,推动“归雁经济”兴起。从全国来看,返乡农民工已经成为创业热潮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一般来说,农民工外出务工存在生活成本高、就业层次低、劳动强度大、居住保障差的状况。他们的就业满意度很低,流动性很高。过去,这个拥有2亿多人的庞大群体对稳定就业的预期不高,对职业发展感到迷茫。如今,农民工就业的心态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占总量一半左右的“80后”农民工。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而是期待获得认同和尊重。但在外就业,却很难融入当地,缺乏归属感。在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资金之后,返乡创业发展成为其中不少人的选择。
人们常说,“就业难,创业更难”。对农民工来说,创业确实不易。有的有条件、有能力,但是缺乏创业的勇气;有的有勇气,但是缺乏创业的“金点子”,不一而足,难免在创业之路上碰壁。尽管如此,事实上在不少县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功率比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要高不少。因为,总体上农民工更加吃苦耐劳。在大中城市的务工生涯,让一部分商业意识强的农民工在阅历、见识、情商、技能等方面得到历练,弥补了知识技能的不足。选择创业项目时不会一味追求“高大上”,会更为谨慎,较少激进冒失,大多选择打工期间所从事的领域、熟悉的行业。
当下,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是均衡地区间产业布局、带动县域劳动力就业、破解留守家庭困境的务实之举。东部产业转移让中西部地区创业有了发挥的空间,在此过程中,不论是转移产业本身,还是所能拉动的配套产业,都蕴藏着巨大机遇。农民工返乡创业,使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资金、信息逆向流动到不发达地区,挖掘后发展地区的潜力和市场需求,创办企业、发展实业,弥补欠发达地区及县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返乡创业顺应了当前劳动力结构性变化的趋势,使得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也利于遏制农村空心化,消除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后顾之忧,健全农村社会治理机制。
随着中央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各地政府已经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摆上重要位置。不过,创业毕竟是创业者承担投资成本和风险的自主选择,成败取决于经济效益,政府不能强制要求回乡人员如何创业。各地要实行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结合,遵循市场法则,尊重创业主体,政府简政放权,着力解决创业中的政策和制度问题,改进服务管理。
调查显示,期望“提供信贷资金优惠和支持”是农民工创业时最希望政府能给予的帮助。把农民工的“乡愁”化作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地方政府反复琢磨的事情。而让农民工成为创客的最重要一环是更顺畅地获得创业资金。财政补助形式的支持不应是长久之计,银行作为社会最大的资金流动平台,应该建立完善的低息创业贷款政策,让创业贷款更加易行。全国2.74亿农民工中,不乏创业创新人才,尽心呵护农民工的创业梦想,让他们大展身手,将会展现出无限的潜力。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