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企业也要勇于“挤泡沫”

  • 发布时间:2016-02-01 03:33:40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浙富论]

  企业也要

  勇于“挤泡沫”

  刘亭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但讲明了10个方面工作重点的全面转变,五大政策支柱的联动配套,还实打实地部署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结构性改革“硬任务”。

  在一年的工作中触及如此众多领域的结构性改革任务,为历年来所仅见。其中很多举措,对企业来说都是极大的利好。譬如一面要减税,一面又要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难以两全怎么办?那就“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然后“主要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决心下到这个程度,照网络语言的说法,“那也是醉了”。

  但是,对于企业来说,由此可能产生的利好因素,委实也不能高估了。“一降一补”或可称为“冬令进补”,但“三去”,绝对是“刮骨疗伤”。经济发展已然进入“新常态”,企业再指望“普降喜雨”总是不行。形势日见严峻,政策有待落地,一切还属静气凝神、练好内功最为靠谱。

  “去杠杆”就是去债务,是挤掉虚拟经济领域里以货币形态存在的泡沫,是为了改善从国家到企业所有的资产负债表。而“去产能”和“去库存”,则是要挤掉实体经济领域里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泡沫,无非一个是制造业,一个是房地产业,但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当。

  说一千道一万,“三去”无非还是“挤泡沫”。“吹泡沫”很出彩,但“挤泡沫”却很痛苦。在泡沫没有被戳破之前,都是五彩缤纷、美轮美奂的,谁都愿意把“击鼓传花”的游戏再玩下去。但是国家已经下决心要“三去”了,企业还不赶快审时度势,勇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三去”很重要,但对于实体企业来说,重中之重还是要落在“去产能”上。早在2012年7月间,我曾发表《醒世恒言‘过剩论’》,文中直指我们今天所说的“产能过剩”,其实不分“姓社姓资”的。因而,也不妨重温马克思关于生产消费流通关系的经典论述,并结合新情况新问题,举一反三,从而揭示我国长期以来宏观经济重大失衡的总根源,下决心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的长期方针,下决心调整优化多年偏颇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下决心改弦更张物本主义的发展观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就企业而言,既然你生产经营活动的大背景是市场经济,那就不可能没有过剩。关键在于,你在相对过剩的供给中,能否快人一步、高人一头?独占鳌头当然是最好的,但几无可能。等而次之只要是相对强势,就能够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过剩和萎缩的需求相联系,供给更因兴起的需求而勃发。有了彩色胶卷,黑白胶卷就过时了;有了数码摄影,胶片摄影也过时了;有了手机拍照,数码相机又过时了。要不就是精工制造以满足人类生活的传统需求,要不就是标新立异以追逐时尚化、高技术引发的新兴需求。企业无论何等规模及何种技术,至少你总要占好一头。

  企业都是在以自身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在满足社会需求,但谁反应快,做的好,特别是服务周到,消费者能体验到最精致的产品和最满意的服务,谁就是大浪淘沙最后的胜利者。优胜劣汰、成王败寇,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下历来如此。只不过是前些年从短缺经济走过来,钞票太好赚了。如今却要“拼了老命”才能活得下去,对这种“唯品会(品质至上)”的新常态,大家还不怎么适应。

  对应有效需求提供有效供给,其实就是最大的“挤泡沫”。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代一点儿也不会顾及庸人们的顾影自怜、怨天尤人,胜利将永远属于那些自我加压、挤去泡沫的企业!

  (作者为浙商智库专家、区域经济研究学者)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