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创新“梦工厂”里的“创”事多

  • 发布时间:2016-02-01 01:30:3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社记者 罗 辉林 嵬甘 泉

  30年前,河南省鹤壁市因煤设市、因煤而兴。近年来资源枯竭的危机感,倒逼这个城市较早地探索转型升级。记者近日深入鹤壁企业工厂调研采访,见闻3个小故事,诠释了这座中部城市创新驱动之路。

  科技创新:9个博士一盏灯

  在鹤壁,“9个博士一盏灯”的故事广为流传。

  在国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里,摆放着各种“魔幻”的LED灯。1颗发光的蛋悬浮在空中并旋转——这是磁悬浮台灯;一款复古的“煤油灯”通过吹气,就能明灭电子灯芯——这是采用智能压力传感技术的“老时光”灯……

  创造这些神奇LED灯的,是9名回乡创业的博士。鹤壁人朱明甫曾留学美国,是半导体物理学博士。在他的提议下,平均年龄只有32岁、带着不同专业技术的博士们,组成一个创业团队,怀抱同一个梦想,回到中原小城鹤壁。

  科技创新是他们赢得市场的制胜武器。朱明甫告诉记者,他们研发的LED灯具通过光引擎技术,用电效率提升90%,在全球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9名博士创造的灯,不止于“节能”,另一个特点是“智能”。每一款灯都有属于它的智能芯片。9名博士真正的梦想在于,利用灯与灯、光与光之间形成的网络,与互联网进行连接,开启亿万家庭的智能家居生活。

  在这个互联网联接一切、科技急速更迭的时代,依靠漫长的资本原始积累的企业成长规律被打破。国立光电就是这样的一个企业,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要实现创新驱动,企业始终是创新主体,起着主导作用。鹤壁通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措施,推动一大批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根据规划,到“十三五”末,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规模达到500家,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

  模式创新:村口来了个“卫星工厂”

  另一故事的主人公,是1名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黄甫燕。

  对留守在家的46岁鹤壁市淇县妇女黄甫燕来说,希望有一份工作,就在家门口上班。这样既可以照顾到小女儿、老人,还可以顾上3亩多玉米地。2015年初,她这个愿望得到实现。

  国内较大的服装代加工企业——新亚服装有限公司在村头开办了一家“卫星工厂”。所谓“卫星工厂”,就是主厂配套的一些小而精、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车间。黄甫燕所在的工厂现有员工220人,其中多数是周边4个自然村的留守妇女。

  记者在淇县朝阳新农村社区“卫星工厂”看到,不大的厂房,整洁有序。黄甫燕告诉记者:“离家不到5分钟,既方便回家给小妮儿做饭吃,一个月还有两三千块的收入,美得很。”

  类似“卫星工厂”仅在淇县就有10家。新亚公司负责人金常青告诉记者,开办3年的“卫星工厂”,人员稳定率在90%以上,制作衣服合格率远高于其他代工企业,保证了市场竞争力。

  创新驱动,不仅在于技术新,更在于模式新。记者在鹤壁采访了解,近年来,鹤壁市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筹空间,拓展一批产业发展空间;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一批产业新体系、新业态形成。

  机制创新:2000万元撬动12亿元

  第三个故事是“雪中送炭”。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经过10年潜心科研,在光电芯片技术方面取得累累硕果。2010年10月,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与深圳仕佳公司共同出资在鹤壁成立公司。历经3年,公司投入2亿多元准备将这些重大技术成果市场化。然而就在市场之门打开之即,企业的资金却到了山穷水尽地步。再加上国际上光电芯片每片价格骤降,把这家科技型企业逼到了悬崖边缘。

  关键时刻,鹤壁市创新对科技企业的财政扶持机制,使得仕佳光电成为首批“拨改投”试点企业。2013年,由鹤壁市经济发展投资公司投资入股2000万元,仕佳光电产品很快进行大批量生产,并以200美元每片的价格盈利优势成功抢滩国际市场。2015年,仕佳光电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50%。

  鹤壁市科技局局长秦志军说:“如果采用旧体制,财政不可能一次性对一个企业拨款支持这么多。通过投资入股则改变了这一局面。”这家企业目前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分路器芯片生产企业,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

  记者在鹤壁采访了解到,当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为创新驱动注入更多动能。如鹤壁改革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变传统的项目无偿资助方式为“借转补”“拨改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财政投入机制。

  “创新需要环境。”秦志军说,只有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更好地为各类卓越人才、优秀的企业成长培育丰厚土壤。(新华社郑州1月29日电)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