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里中核钛白治"僵"记:参与企业家曾双目喷血
- 发布时间:2016-01-28 09:21:29 来源:环球网 责任编辑:刘小菲
随着A股昨日走出“V型”反弹,中核钛白(002145.SZ)也大涨了7.27%,最终收报于13.57元。可能不少股民都买过这只甘肃省第一家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票,但应该很少有人知道中核钛白曾几近退市、之后又艰难转型的曲折故事。
2016年将是国企重组与清退产能年,对于当前面临转型的企业来说,中核钛白破产重整的故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个故事去年已被拍成了国内首部企业改革案例纪录片:《绝境求生》。
“我退休的时候就想以视频口述的方式记录企业改革的案例。记录当下就是记录历史,今天我们在看的一战、二战纪录片都是70年前、一百年前的人留下的素材,因为当时的人有这个意识。中国的企业改革是怎么过来的?微观的改革累积起来决定整个国家的变化,应该把这些记录下来,既是留给后来人看的,也是为当下的企业改革提供借鉴。”纪录片总策划、国企改革亲历者、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经济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在去产能的攻坚战中,‘僵尸企业’首当其冲,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它们会是资产重组还是产权转让、关闭破产,每一种选择都很难,但这一切在《绝境求生》中都能看到,并可以找到一些答案。”看过《绝境求生》的东北一家国企的李总告诉本报记者。
老字号国企的困境
据不完全统计,在不同场合看过《绝境求生》试播的观众达数千人,包括专家、企业经营者、学生。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在改革过程中,《绝境求生》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中核钛白曾有过的辉煌、迷茫、跌宕起伏,我们同样也有过。”李总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绝境求生》的故事从一位白发老者推开中核钛白的大门开始,随着“咯吱”一声,尘封的历史瞬间在四野茫茫的风尘中打开,一辆大卡车载着新中国第一代核工业生产科研人才驶向荒凉的河西走廊西部……
上世纪80年代,中核四〇四进行“军转民”结构调整,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了我国第一座万吨级钛白粉厂——中核四〇四总公司钛白粉分厂。该项目属精细化工行业,是填补国家空白、替代进口的新建项目。1993年,钛白粉项目建成投产。
1999年,国家实施“债转股”政策,中核四〇四总公司钛白粉分厂成为第一批债转股企业,并完成了公司制改造。2001年2月23日,由中核四〇四总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等五家法人股东共同发起成立中核华原钛白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8月3日,中核华原钛白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甘肃省第一家中小企业板上市企业。
但由于经营管理问题,产量达不到设计产能,中核钛白一度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因连续亏损面临退市。曾经让人羡慕的中核钛白员工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自己在哪工作,甚至有员工的子女在学校遭到歧视与嘲笑。
“看到这部分时很难受。我们虽然不是上市公司,再难也不至于退市与破产,但老字号一路走过来也不容易。1993年,经批准,在原先宾馆基础上改制组建了股份公司,其中职工股占20%。但国内老字号70%勉强维持现状,20%面临长期亏损,只有10%能够盈利。在大环境下,我们生存也难,产品本身质量没问题,但业务模式单一,企业包袱也很重。”李总说。
记者近期采访的另一家国企,是西部化肥肥料行业内的老大,但目前也面临着巨大压力。“我们的产品现在市价是每吨2600多元,单是税收就近千元,没办法,谁让我们是老大哥呢?很多社会责任你得扛着。整个行业产能过剩,今年国际国内竞争又更为激烈,如果国际对手打价格战,我们该如何面对?我现在是没有休息日的,都在思考这些问题。”50岁就已有白发的该国企老总表示。
破产清算不是唯一选择
有困惑的并不限于上述两位老总,对于看过纪录片的人士来说,《绝境求生》就像是一面镜子,尤其是“僵尸企业”应该好好看看。
简单来说,“僵尸企业”就是名存实亡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但还存在企业形式,依赖放贷者或者政府的支持而生存,被网友称为“扯后腿企业”。
虽然究竟有多少家“僵尸企业”不好说,但相关部门曾统计过“壳企业”的数量,基本可以反映“僵尸企业”的大致情况。不过,这一数据至今未公开。
曾有公开报道称,某省目前仍保留的国有“壳企业”达830户。它们一无有效资产、二无生产经营活动、三无偿债能力,只留下人员和债务包袱,这些企业涉及职工16.5万人,而其拖欠各类债务的具体数额,更无从统计;另一大省则初步确定了448家“僵尸企业”。
2012年以来,沪深两市有266家上市公司扣除非正常损益后连续三年亏损,完全依赖政府补助或出售资产粉饰报表,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0%左右。
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这266家公司可以选择资产重组或转让产权,而选择关闭破产可能是最简单的做法。对于当时艰难的“中核钛白”而言,同样如此。
“现在很多人对企业破产的理解更多还停留在2007年前的《破产法》的概念,最为简单的理解是破产就等于进了‘太平间’,谁都可以消停,财务专家也可以拿笔服务费了事。”在国外为企业做金融服务的某集团合伙人路光明告诉本报记者。
但财务专家许美征第一次进入中核钛白后感触颇多,“中核钛白的员工多为核一代的后代,如果破产,这些职工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绝境求生》中,刚毅的许美征泪水滚落。
“我们2007年颁布了一个新的《企业破产法》,这个《企业破产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美国联邦《破产法》引入了重整概念,这是国际惯例。也就是进入破产程序后有两条道,或者破产清算,或者破产重整。如果企业没有价值就破产清算,企业有价值就可以破产重整。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花旗银行和通用汽车公司都经过破产重整,现在它们不是好好的吗?”周放生表示。
纪录片里的许美征就像是中医,为中核钛白“诊脉”后,认为只是“重感冒”,可以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进行重整。
2012年7月27日,中核钛白第二次债权人会议和出资人组会议召开。周放生当时也在现场,他见证了债权人如何表决通过了中核钛白的重整计划。
两家民企先后重整中核钛白失败,民营企业家李建锋最终成功入主。但摆在李建锋面前的是破败的工厂、冷漠的工人,更换老旧设备时还引发职工不满、政府调查。对一些职工来说,回到一个“金饭碗”的体制或许更为现实;而政府的一点点不信任也会让李建锋对未来动摇信心。
最为艰难的是,如何说服大股东让步、让能够得到一定偿付的债权人同意重组、让职工配合、让股价平稳、让政府放心……所有压力曾让这位民营企业家双目喷血,晚送医院20分钟就可能没命了。
最终,中核钛白重整计划得以执行,矿区工行和矿区建行两家银行共获得70%的清偿款,近1200名职工不但重新就业,而且领取了平均每人10万元的身份置换补偿金。债权额在600万元以下的160家小额债权人清偿比例达到70%,近1200名职工就业实现了职工队伍稳定、工作条件改善,中核钛白彻底摆脱了退市、破产命运。
“僵尸企业”的两种心态
纪录片《绝境求生》为依法治理“僵尸企业”提供了一个真实、可借鉴、可操作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案例。“最终能够有这样的结果是最好的,因为没有输家。”周放生认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僵尸企业”的处置问题;不仅提出了处置僵尸企业的路径与目标,而且明确了处置“僵尸企业”的基本原则:重组救活为主、破产退出为辅。
更有消息指出,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与国务院国资委正在就“僵尸企业”处置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和讨论制定相关政策举措,预计将会尽快出台政策文件,建立健全处置机制,并为顺利推进“僵尸企业”处置设立专项基金。
“无论政策如何推进,‘僵尸企业’本身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不高,‘拖延症’是要命的。”路光明表示。
路光明所接触的“僵尸企业”存在两种心态:一是“靠着”,这些企业要么由基层政府管理,每年拨付一笔财政资金给职工发放救助款,补齐社保费用,要么是大型国企的二三级企业,有利润时吃利润,无利润时吃资产;二是“耗着”,一些产能过剩的企业在陷入困境时,都对自己的生存能力抱有希望,盼望竞争对手们在寒冬的煎熬中逐一死去。
这样的心态使得针对“僵尸企业”实施的并购重组很难推进。目前我国处置“僵尸企业”的主要措施有并购重组、托管经营、扶持发展、破产退出四种,而并购重组主要是“破产重整”,是一次性整体解决“僵尸企业”问题的重要方式。不过,采取并购重组来解决“僵尸企业”问题的前提是,企业现有资产和资源仍具有一定价值,而且对并购主体来说存在进行资源与资产整合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空间。
无法持续经营的企业采取退出市场,只要按照四种方式解决就好,关键是具有并购重组条件的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中核钛白能够有这样的结局,是大股东、进驻民营企业、财务专家、地方政府、债权人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在取与舍之间找到各自的平衡。一个偏僻的西部企业都能这样,资源等各方面比当初中核钛白都要强的企业难道就不能找到这种平衡吗?”李总表示。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