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琅琅书声昭示雪域未来
- 发布时间:2016-01-26 02:33:17 来源:西藏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拉萨中学的学生们正在操场上做广播体操。
本报记者 孙开远
山南地区扎囊县扎塘镇永达教学点的小学生们正在上体育课。
辽阔而壮丽的青藏高原,山脉高大雄伟,河流清澈欢腾,人民热情善良。在比高原歌舞还要热烈的阳光下,我区正处在历史发展最好时期。近年来,教育事业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日新月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我区这样一个教育相对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靠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亲切关怀,靠的是财政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靠的是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各级财政的大力投入。
自治区财政厅厅长郎福宽说,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教育投入连年大幅增长,据统计,1965年至2015年,我区教育投入由不足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超过165亿元,总投入超过1020亿元。2010年至2015年期间,财政对教育总投入近640亿元,创历史之最。
长期以来,财政政策对教育事业的支持,让知识、思想、智慧与科学深耕于城乡阡陌、细种于草原峡谷。每个地市每一个县,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所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就是对这些年来所有努力的最好诠释。
“三包”解忧求学来
2015年8月初,正是我区孩子们快乐的暑假时间。阿里地区噶尔县昆莎乡小学静悄悄的。只有一排排安静的校舍,孩子们劳动课进行盆栽的彩色花盆,学前班门口动物造型的“淘气堡”,以及宿舍里孩子们用来当作课桌的藏式家具……
这所小学除了学前班,只有1至4年级,一共159名学生,学生们主要以藏族为主。昆莎乡乡长次仁多吉介绍说,在这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以包吃、包住、包基本学费为内容的“三包”政策,也就是由国家出资负责孩子们在校的吃饭、住宿和学习费用,而且,这项政策可以一直享受15年,包括了一个孩子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毕业的整个过程。
事实上,“三包”政策早在1985年就开始实施了。按照要求,不仅农牧民的孩子可以享受到这一政策,还有城镇困难家庭子女、下岗职工子女、无劳动能力人员子女等9类人,都可以享受到这一政策。根据孩子们读书地点海拔的高低,财政补贴标准也有所调整。
据了解,教育“三包”政策自实施以来,曾先后14次调整标准。现如今,已由1985年政策确立之初的小学274元,中学310元,边境县乡小学304元、中学330元,提高到2015年的二类区2900元、三类区3000元、四类区或边境县3100元的标准。与1985年相比,标准提高了近10倍。
在政策实施的30年间,我区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超95亿元。
“三包”政策实施以来,我区基础教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全区各级各类教育阶段入学率得到巩固提高,青壮年文盲人数及文盲率逐年下降,脱盲人数及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升。在政策保障下,全区数十万有志学子得以顺利进入区内外各高等院校深造学习,最终成为政治思想过硬、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的新西藏建设者、接班人。
雨露滋润禾苗壮
在我区,财政对教育的保障是多维度的。为了让孩子在学校能有一个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各级财政部门均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学校澡堂、暖廊、安全饮水、菜窖等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昆莎乡小学为例,在这里,无论是教室、宿舍还是食堂,每一间校舍外面都加盖了阳光棚。有了这些阳光棚隔绝,在严寒的冬季,孩子们同样能够沐浴春天般的温暖。
据自治区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付承刚介绍,从2012年开始,全区74个县所有农牧区义务教育学校推行了“营养改善计划”,即每生每天3元,全年每生补贴600元,用于在校日每天吃一个鸡蛋、喝一杯牛奶、吃一份水果。2014年底,自治区财政部门再次提高“营养改善计划”的标准,从每生每日3元提高到4元,全年每生补助800元。这项政策的实施,每年有38万多名学生受益。
随着教育惠民政策不断增多,广大农牧民子女的学习环境、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广大农牧区孩子们的饮食习惯和膳食营养结构都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我区广大农牧区孩子们的营养状况得到持续改善,身体发育水平得到持续提高,身体综合素质得到明显增强,抵抗疾病、提高免疫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以青春期的孩子为例,15岁男生平均身高、体重由1985年的160厘米和45公斤增长到2010年的167厘米以上和55公斤以上。14岁女生平均身高体重由1985年的154厘米和42公斤增长到2010年的157厘米以上和47公斤以上。
实际上,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我区各级财政部门还在为保障教育“吃小灶”。比如自治区财政明文要求各地(市)、县必须按上年本级地方财政收入的20%为标准用于教育方面支出。
另外,为了留住宝贵的教师资源,我区财政还专门建立了乡镇教师生活补助标准政策体系。2016年,全区乡镇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又一次提高,提高后达到二类区500元,三类区1000元,四类区1500元。仅乡镇教师生活补助这一项资金,全区财政支出总量就达到1.6亿元。
免费优惠一路通
门前脚下晃动闪过防守队员,大力射门,“球进了!”日前,当雄县完小六年级(2)班学生旦增金巴,在拉萨市U13(13岁以下)少年足球赛季军争夺战中打进精彩一球,赢得满场喝彩,笑容挂在他透着高原红的脸蛋上。
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布局城市之一,拉萨市多年来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快乐为核心”理念,克服海拔高、气压低、空气密度小的气候和地理因素,创造条件在中小学开展足球活动,使“阳光体育,快乐足球”成为校园里颇具魅力、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项运动。
绿茵场上的孩子们犹如一朵朵格桑花,在雪域高原上追逐着足球梦想。
我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持续提高,为高原体育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而15年免费教育体系的建立,则为世代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各族人民带来了福祉。
2011年8月,拉萨中学向全校师生通报了本学期起实施免费教育的新政策。听到这一消息,高一七班的学生白玛曲珍激动不已。
白玛曲珍说:“听到这样的消息就觉得非常高兴,现在我不用交那么多学费的话,阿爸也会觉得有一点点轻松吧。对我们家来说,它真的是一件好事。”
白玛曲珍出生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羊达乡普布钦村一个贫困家庭。2010年白玛曲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拉萨中学高中部,姐姐又考上了藏医学院,高额的学杂费给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造成了更大的困扰。
白玛曲珍告诉记者:“姐姐上大学要交3000多元学费,我也是交了1000元,我觉得学费不够,妈妈说她在银行里借了两万多,以后我上大学的时候,就不一定交费了。”
为解决更多像白玛曲珍这样的贫困家庭孩子上学问题,自2011年秋季学期起,我区对高中阶段教育公办学校及县级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授权委托承担高中阶段教育的民办学校在校学生,实行高中教育阶段免费教育政策。
此外,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我区还对全区城镇幼儿园的在园幼儿实行了免费标准为3600元的免费教育政策。2015年,落实城镇学前免费教育补助资金1.8亿元,惠及学龄前儿童近5万人。
奖励资助扬帆行
2013年8月,山南地区扎囊县17岁的格桑晋美接到了三峡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格桑晋美的奶奶又高兴又发愁。格桑晋美自幼父母双亡,与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得益于自治区免费教育政策,格桑晋美顺利读完了高中课程。如今,大学的学费又成了这个贫困家庭最大的负担。
他的高中学校把格桑晋美的家庭情况反映到了县教育局,很快格桑晋美就享受到了4000元的“扶困助学”专项基金。根据政策,他还向学校申请了助学贷款。大学三年的学费有了着落。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政府投入的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区各级各类教育资助体系也不断完善。目前,全区已累计制定出台37项资助政策(含国家类政策)和项目,已建立起涵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在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阶段(含中职教育)建立起以免费教育为基础,以学前教育阶段农牧民子女补助和中小学“三包”政策为主,学前和中小学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助学金、农牧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辅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了以“奖、贷、勤、助、补、免”为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2014年,修改完善了《西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将服务年限由原来的5年改为3年;将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人员在基层单位就业、在中小微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应往届毕业生纳入政策资助范围。
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调整国家助学贷款额度,调整后的国家助学贷款额度达到本专科生每生每年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每生每年不超过12000元。
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和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为主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实施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和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政策。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0元、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0元;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0元、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0元、硕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
资金撬动作用显
得益于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日益凸显。我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教育公平有序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据日喀则市定日县岗嘎爱民固边模范小学校长平措介绍,学校位于318国道边,是全县农牧业重镇,岗嘎人祖祖辈辈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他说,以前,很多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以为这样不仅增加家庭开销,还让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如今,好的教育政策不但减少了农牧民家庭的负担,有知识的年轻人也开始带领全村成立家庭农场实现致富增收。
“这一切让大家从教育中看到希望。”平措说。如今,岗嘎镇的适龄儿童入学率由2008年的71.3%上升到100%。
“十二五”期间,全区幼儿园由119所增加到882所,入园率达到61.47%。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进一步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4.47%。另外,我区高等教育实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零的突破,办学层次明显提升,打造和培育民族文化、高原科学技术两大特色学科群,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正是一系列教育惠民利教政策的落实,为我区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有想法的新西藏建设者。
阿里地区扎西岗乡扎西岗村村民扎西的两个女儿就是代表。扎西说,孩子们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如果不是国家对教育的保障,孩子们很可能上不起学。两个女儿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家里没有出一点钱,即便是孩子们在内地就读“西藏班”期间,他也只给女儿们寄过一次几百块钱的生活费。现在,孩子们都回到了西藏工作,一个在邻县当村官,一个在当地的中国农业银行支行工作,两个人的工资都有6000至7000元。
女儿们还会时常为扎西开在公路边的茶馆和商店支招,比如进货要去拉萨,比本地进货成本更低等等。
拉孜县安居办干事格桑罗布也是一位在家乡读了小学,到内地求学后,仍选择回到家乡工作的人。他说,3年前,他回到拉孜县的时候,就在感慨整个县的巨大变化,而仅仅又过了3年,拉孜县的面貌已经再一次焕然一新,仿佛又新建了一个拉孜县。
知识改变着一个人的命运,改变着千千万万的家庭,更在改变着全区整体的面貌。我区财政部门对教育事业不间断的支持,为未来的发展赢得了新的支点。我区教育改革发展事业的变化和成就,或许可以成为财政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的最好注解。 (本版图片均由自治区财政厅提供)
昌都市第一小学的学生正在上信息技术课。
错那县勒布办事处小学的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解人体构造。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