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动真格 大宗商品“断腕疗伤”
- 发布时间:2016-01-18 08:44:36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自2015年11月起,“供给侧”刮起了的改革新风,从淡化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出的明显信号是:找到经济问题的“病根子”,为解决供需失衡下一剂良药。
近年来大宗商品市场跌跌不休,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企业惨淡经营,化解过剩产能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紧迫的难题。多位业内人士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大宗商品普遍成本倒挂,高层也显示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但去产能直接影响面广,预计整体大宗商品市场“疗伤”过程曲折且长。
去产能障碍在哪里
实际上,多年前淘汰落后产能或者化解过剩产能就频被提出,但在地方利益驱动下,一些落后产能常常死灰复燃,使得产能过剩落入越淘汰越过剩的怪圈。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产能过剩”几乎成了千夫所指的靶子。但从根本上来看,当前钢铁、煤炭等行业亏损严重,更多是内部因素所致,企业本该停产的停产不了,市场该淘汰的也淘汰不了,产能反而越淘汰越大——归根结底市场机制失灵,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当前阶段影响去产能的主要障碍有地方政府利益因素,还有企业属于国有性质的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自我调节能力。”格林期货研发总监李永民说,要“壮士断腕”去产能,首先要化解落后、过剩产能,这也意味着资源没有实现最大效用。而去产能可以提升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通过去掉高污染行业的产生,可以减少污染;最后,去产能也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去产能涉及各方面利益,障碍不言而喻。对此,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说,对于钢铁、水泥、煤炭等产能过剩的行业而言,最大的障碍源于转产带来的地方政府税收滑坡、就业下降、银行不良资产和安置资金增多等问题。尤其在经济增长持续疲软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和银行都不愿意这些企业关停产能,原因是一旦去产能就意味着税收减少,银行不良贷款难以收回。
东吴期货研究所所长姜兴春也认为,化解过剩产能最大的障碍还是地方保护。各地政府为了保障就业和增加财税收入,对钢厂有财政补贴;从上市钢企情况看,去年纳入统计的44家钢企(截止到2015年9月份),财政补贴高达46亿元,计入以后钢厂亏损192亿元;因此,这种情况对有效出清产能是不利的,但国情决定了未来相对长时间这一状况将客观存在。
自己惹的事儿自己圆,自己圆不了的他爹给他圆——这是时下热播电影《老炮儿》中的经典台词。如今,一些产能过剩产业中的上市公司,也有政府补贴“给他圆”。华菱钢铁就是一家靠政府补助扭亏的典型案例。据相关机构统计,2011年至2015年中期,华菱钢铁4年半总共获得的政府补助高达16.81亿元,仅2011年就获得11.68亿元的巨额补助,并顺利扭亏,避免了“披星戴帽”的命运。此外,类似现象还发生在株冶集团等上市公司。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指出,产能过剩是中国现在“最大的结构问题”。而僵尸企业、高债务企业以及严重过剩行业的一些企业无法退出,正是导致市场供需失衡的主要因素。
对钢铁业来说,去产能面临障碍不小。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邱跃成认为,当前去产能、淘汰僵尸企业的最大障碍有三个:一是人员安置问题。以2亿吨为钢铁行业本轮去产能目标,按照人均年产钢400吨计算,约有50万职工需要得到妥善安置。另外还有大量相关上下游产业链的从业人员也将会间接受到影响。二是债务处置问题。当前我国钢铁业总负债超过3万亿元,钢铁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70%左右,去产能、淘汰僵尸企业意味着会有大量呆坏账的出现,债务处置将面临一定风险。三是部分地方税收、GDP等问题。在很多中小城市,钢铁企业往往是核心企业,对所在地区经济影响巨大。出于税收、就业、GDP 等因素考虑,地方政府对钢铁去产能的动力并不大。
去产能影响在哪里
中央提出,要在过去三年已化解钢铁9千多万吨、煤炭2亿多吨产能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认真论证并合理确定未来三年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设定钢铁和煤炭全国总量“天花板”。
李永民说,去产能最直接的结果是减少过剩行业的供应能力。对落后企业来讲,淘汰这部分产能还可能降低行业平均成本。但总体来讲,随着供应量减少,行业内价格恶性竞争程度会有所降低。
确实,去产能对于供需失衡的钢铁、有色行业而言,可以起到遏制供给继续大幅扩张,失衡加剧的作用。程小勇说,去产能可以引导产能过剩的行业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或者转型突围,有利于减少僵尸企业继续消耗信贷资源、原材料和增加环境保护。总体上来看,如果去产能真正能够执行,那么供需关系会有效改善。
“去产能对应供应端是收缩,会导致供需渐趋平衡,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或者小幅上涨,引导需求逐步回升;这个周期取决于去产能的过程,估计短则半年一年,长则二至三年。”姜兴春说。
以钢铁产业为例,业内人士表示,去产能如果进展顺利,对供需关系改善将会起到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粗钢产能约12亿吨,产量约8亿吨,产能利用率还不足70%,属于典型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如果粗钢产能在现有基础上能淘汰2亿吨左右,全行业产能利用率将有望恢复到80%左右的正常水平,对于供需形势改善、企业盈利恢复将起到积极作用。
市场也有偏悲观的观点。邱跃成指出,随着近年来淘汰落后产能进展的加快,当前国内钢铁产能绝大多数都已经不属于明令要淘汰的落后产能范围,且钢铁企业同时兼具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两大特征,往往在地方政府是就业和纳税大户,在人员安置、债务处理等方面将会面临诸多问题。钢铁去产能具体实施将会相当复杂,去产能进程也必将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至少需要3-5年的修复周期。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给出了划分“僵尸企业”的量化指标,即扣除非经常损益后每股收益(下简称:扣非后每股收益)连续3年为负数的上市公司可被称为僵尸企业。
按照上述标准,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按照申万行业分类,以2012年至2014年年报数据来看的话,35家上市钢铁企业中有8家符合这一指标,占比已达22%。这些僵尸企业分别是:韶钢松山、首钢股份、重庆钢铁、山东钢铁、马钢股份、杭钢股份、凌钢股份和西宁特钢。钢铁行业僵尸企业占比超20%。
去产能是一个非常痛苦的问题。海通期货金融部落研究员雷连华说,以有色金属行业为例,铝产业过剩尤其严重,价格在万元之下80%以上的产能陷入亏损,当前价格下也有超过一半的企业产能跌破现金生产成本,是基本金属行业受首当其冲的品种。去产能会显著的改善供需关系,如铝价从11月末开始反弹与此息息相关。但是产能出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近两月铜铝锌镍产业链形成同盟积极减产、限产,但此多数产能不是退出市场,而是等待价格回升再复产;同时,国储局以及企业自发进行收储等动作,来阻止价格下跌,让正在亏损或者即将亏损的企业得以苟延残喘,威胁去产能进程。
“去产能不仅需要市场配合,更多的还需要国家主导,未来要看政策执行的力度,去产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雷连华说。
大宗商品有“疗伤行情”?
产能过剩导致供需结构失衡,长期供过于求最终导致价格一路下滑。全球经济晴雨表亦是大宗商品市场风向标的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费指数(BDI),持续刷新历史最低纪录。1月15日,BDI指数收报373点,再次创下指数成立30年低位,年初至今已累跌21.47%。
“中国因素”是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备受关注的关键因素,中国提出供给侧改革并决心化解过剩产能,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来说,是否意味着将迎来一波“疗伤行情”?
对此,程小勇认为,对于中国去产能而言,实际上大方向是好的,但真正实行却面临执行不力,空喊口号的情况。假如去产能真正能够落实的话,大宗商品市场有望开始逐渐企稳,下行空间受到限制,但行业需要继续再平衡,价格不会立马反转。短时间内,少量的去产能或者去产能力度不足,对于铁矿石、钢铁和有色等大宗商品而言不足以逆转供需失衡的格局,价格因此不会出现立竿见影的扶持作用。
生意社首席分析师刘心田也表示,由于体制与市场存在矛盾,市场变化快,体制机制结构等变化慢,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总存在滞后。另外,去产能最理想也还需要2-3年才能有较明显效果,且去产能动真格是在市场下滑动真格之后开始的,因此并不能期望市场立即转暖。
中国去产能如能“动真格”,对整体大宗商品市场来说,从长期来看随着产能过剩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供需恢复到基本均衡,大宗商品价格也将会恢复到合理水平。
但邱跃成认为,考虑到去产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政府强调去产能将以市场化手段为主,意味着更多的去产能将会通过市场倒逼的方式来实现。从这点来看,对多数企业来讲,在去产能尚未取得实质成效前,盈利形势将难以得到明显改善,大宗商品价格低位运行的态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难以改变。
各个行业情况不同。雷连华说,对铜来讲,淘汰落后小企业、落后产能一直在进行(目前几家大企业基本垄断了国内市场)。相对于铝来讲,进行产能再调整压力重重,空间也比较小;且产业链联盟已经进行了减产、限产、限销、收储等动作来主动的引导价格,国家主导的供给侧改革对铜的影响较小。相对来讲,在有色金属中比较看好产能过剩最严重、市场化出清最弱同时政策干预最强的铝品种。博弈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当前并没有到最痛苦的时候。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作为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和消费国,如果中国去产能效果显著,那么对整体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来说,就意味着市场供需恢复,产业重新洗牌并翻新。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