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把消费挖出来留下来

  • 发布时间:2015-12-28 01:29:34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自贸区和双十一的灵魂一致

  “消费时代”一定会来临!“消费时代”已经来临!

  2015年,我们发现了很多描绘中国经济的“新指标”:中国网络零售额以超过50%的年增速增长;影院票房收入的年增速超过40%;11月11日的水立方,纽交所主席为双11敲响中国“编钟”也许将成为经典场景,一家电商在一天内就卖出了912.17亿元人民币的商品,全世界都对中国消费者寄予厚望。

  官方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0.7%左右,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912.17亿

  新型消费模式扩张

  2015年即将过去,对于消费者而言,在双11掀起高潮的消费狂潮却远没有褪去。“休息?”一位阿里巴巴公司的工作人员对记者摇摇头,“接下来还有年货节呢”。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刚刚赶到延安,宣讲着“今年过节要收礼,收礼只收农家礼”。

  2015年的中国购物狂欢节创下了足够惊人的新纪录。双11当天阿里巴巴旗下各平台总交易额达到912.17亿元人民币。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仅用12分钟就实现100亿元人民币成交额。

  新型消费模式正在扩张,商务部的数据显示,1至11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6%。从零售、金融到医疗保健、农业,BAT公司的触角迅速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撩拨着消费者的钱包。

  当全世界都在为需求乏力发愁,中国仍然是一片消费的热土。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也开始拥抱中国的电商。宝洁是首家进驻天猫的财富500强公司,今年的双11,宝洁在6分钟里就完成了1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而去年用了8小时才达到这一销售额。

  两大自贸区

  把消费留下来

  消费不仅要挖出来,更要留下来,这不仅是企业的商机,也考验政府的智慧。

  2015年是中国自贸区战略的丰收年。回顾过往,中国签署并实施的自贸协定已达14个,涉及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的22个国家和地区。12月20日,中韩、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生效,成为中国自贸战略的最新成就。

  两份新协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14年,中韩、中澳双边贸易额分别达2354亿美元和1281亿美元,中国同时是两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自贸区实施后,这些数字无疑将被迅速改写。中国消费者欢迎的韩国化妆品、服饰,澳大利亚乳制品、肉制品等,都将逐步削减关税。

  不管中国游客全球“血拼”,还是当下代购潮、海淘潮的盛行,都说明中国的消费结构正在不断升级。自贸区“朋友圈”让更多合作伙伴分享中国的大市场,更让中国消费者获得实惠,更加从容。

  在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生效后,包括《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自贸区、中国-挪威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中国-斯里兰卡自贸区和中国-马尔代夫自贸区等多个双边和多边自贸区谈判也在加紧进行。

  超过GDP增长

  消费是对未来的信任

  马云曾说“消费是对未来的信任”。2015年,中国消费增长大跨步地超越了GDP增长,我们也从中国消费者身上寻找中国经济增长的生机与信心。

  18至35岁的中国消费者正蓄势待发,有望取代50后、60后、70 后们,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统计称这些新生代消费者的消费力将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长,这一速度是35岁以上消费者消费力增速的两倍,预计将贡献65%的消费增量。

  网络购物的增长仍是大势所趋。到2020年,私人网上消费预计将以每年20%的速度激增。目前51%的中国网络购物来自移动端,而在全球其他国家只有平均35%的网络购物来自移动端。

  人们将更愿意为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买单”。随着中国消费者迈入中产及富裕阶层行列,如奢侈品、健康食品、教育、旅游等消费仍有巨大空间。

  “别弄错:尽管速度放缓、进程更加曲折,消费增长的轨道依然令人难以置信。”波士顿咨询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的阿里研究院在上周发布了一份展望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报告乐观的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私人消费将达到6.5万亿美元的规模。增量相当于德国或英国消费市场当前规模的1.3倍。

  值得记住

  “供给侧”

  成为年度热词

  “供给侧”,2015中国经济的年度热词。有人将经济学理论中的需求管理比作西医,通过调节市场需求来达到管理国民经济的目的。相较之下,供给管理更像中医,主张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宏观经济目标。与需求侧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对应,供给侧指劳动力、土地与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和创新等生产要素供给和有效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宏观调控手段多集中于需求端,不管是降息、降准还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投资,都属于需求端调整路径。然而在中国,“供需错位”正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国内传统工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却在全球“爆买”高品质的产品。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必然要求。

  央企改革概念股

  站在“风口”

  2015年,央企改革一直是市场的主题,而改革所带来的红利也一直被市场资金所追捧。在浓重的“央企合并”市场预期下,央企概念股频频站上“风口”。6月,中国重工的停牌引发船舶板块集体暴涨。10月,合并风吹涨国航南航,11月中粮系三股集体大涨,带动央企改革概念股拉升。12月,中冶集团与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宣告重组等消息让央企概念股再受关注。业内普遍表示,国企改革涉及的国有资本和运营公司企业活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不仅自身的业绩和估值有望得到双升,也为整个A股市场注入新鲜血液。

  2016年仍然有望成为国企改革“大年”。其中,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完善国企薪酬激励体系、加快国企兼并重组将成为四大改革重点。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刘映花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