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鲍鱼:“海丝”作筏,冲出谷底
- 发布时间:2015-12-19 08:32:41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林剑冰 伊晓燕
“海丝”打开一扇窗
12月中旬,以鲍鱼育苗、养殖、加工为主业的莆田市汇龙海产有限公司,又向香港著名食品企业新亿集团出口了2个集装箱货柜的鲍鱼罐头制品。不久后,这些产自莆田平海湾的优质鲍鱼,将远涉重洋,出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百姓的餐桌上。
“我们公司去年7月从澳大利亚引进一条鲍鱼罐头生产线后,开始从事出口业务,当年就接到大量订单。今年更可观,全年鲍鱼罐头出口量预计达到去年的3倍!”汇龙海产公司董事长林玉雨高兴地说。记者从莆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了解到的行业整体数据,与汇龙海产公司的增长情况颇为吻合。据统计,1至10月,该局共检验检疫出口鲍鱼制品370吨、1188万美元,同比增长126%、145%,大幅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
如果把时针拨回两年前,林玉雨们的表情则是愁云满面。从2013年开始,鲜活鲍鱼的内销急剧萎缩,整个产业进入寒冬。以往在市场上要比其他鲍鱼价格每公斤高30元的莆田南日鲍,甚至卖出了1公斤78元的“跳楼价”。“养18-20个月才能收成,却遇到了这样的行情,当时全行业亏本!”林玉雨回忆说。
内销不振,出口成为莆田鲍鱼产业转型的一个方向。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出后,“海丝”沿线地区和国家,成为出口企业主攻的目标。莆田市汇丰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志良分析说,“海丝”沿线的东南亚国家,拥有规模庞大的华人群体,而且以来自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为主,他们仍然保留着祖籍地的生活习惯,逢年过节时必有鲍鱼这道大菜。“我们公司从去年开始出口鲍鱼罐头,全部销往新加坡。今年订单大幅增长,预计明年还会持续!”林志良说。
以绿色、生态拓市场
价格优势,是打开“海丝”市场的一把钥匙。据了解,以前东南亚市场的鲍鱼罐头等产品,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每盒鲍鱼罐头零售价超过500元人民币。而莆田生产的鲍鱼罐头,由于近两年原料价格便宜,每盒零售价仅为100多元。得益于此,市场迅速打开。
不过,比价格更重要的是鲍鱼品质的不断提升。“以前莆田鲍鱼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药残高,不仅难以达到出口标准,而且不被东南亚国家消费者信任,人家避之不及。”林玉雨介绍说,近几年,随着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养殖户生态意识的提高,莆田鲍鱼的品质越来越好,“海丝”沿线国家的消费者开始逐渐接受物美价廉的莆田鲍鱼罐头,所以才有了源源不断的订单。
莆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科副科长李海华对林玉雨的观点十分赞同。他介绍说,为了引导鲍鱼养殖企业提高质量、促进出口,莆田市在2014年7月专门成立了出口鲍鱼安全质量示范区,在莆田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鲍鱼协会等多方共同发挥职能优势,整合全市鲍鱼育苗、养殖、加工、科研等资源,不断提升鲍鱼质量。“经过改善海区种群结构和生态环境,出口鲍鱼制品在检验检测时未发现任何药残和重金属超标现象,达到自出口以来的最高质量水平!”林玉雨说。
绿色、生态已经成为莆田鲍鱼的闪亮名片。去年,莆田南日鲍在获得福建省十大渔业品牌、福建省首届十佳地理标志商标、福建省首个生态原产地保护品牌等多项荣誉后,又拿到了全省第一件水产类证明商标。“一旦得到了海外消费者的认可,莆田鲍鱼制品的市场将会越来越大!”莆田海一百公司副总经理蔡晟说,2013年,公司只有1个客户,出口金额90万美元;目前,在9个国家、地区有15个客户,出口额达到300万美元。
转型发展成行业风向
随着鲍鱼制品出口红利显现,加入这一阵营的养殖企业越来越多。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有4家鲍鱼加工企业取得出口自营权。今年,又新增鲍鱼出口加工企业2家,出口备案基地2家,另有2家出口鲍鱼养殖场正在备案中。虽然出口量在莆田鲍鱼总产量中占比还不到10%,但欣欣向荣的形势为全行业注入了强劲的信心。“原以为是漫长的痛苦过程,没想到通过出口,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林玉雨感慨道。
更大的收获是出口给莆田鲍鱼产业带来的巨大思想启迪。业内人士分析说,过去整个行业以卖鲜活鲍鱼为主,因为供不应求,极少思考转型问题。经历这次危机,很多企业意识到,可以用深加工来化解鲜货市场的风险。目前,汇龙海产公司通过引进澳大利亚技术,研发出适合“海丝”沿线国家口味的佛跳墙、大盘菜等鲍鱼深加工产品,明年就能推向市场;汇丰食品公司则瞄准国内对海鲜“净菜”的旺盛需求,以出口品质打造“御厨长”内销品牌,抢占国内白领消费市场。
如今,在出口和深加工的带动下,两年前跌落谷底的莆田鲍鱼产业,已经开始走出低谷、起底回升。在莆田市区最大的水产品市场,记者发现,每公斤鲜活鲍鱼的销售价格已经涨到了约170元,比低谷期翻了一番以上。曾经“一片哀鸿”的莆田鲍鱼产业,迎来了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