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最美乡村”入梦来

  • 发布时间:2015-12-15 10:39:45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梯云村落,晒秋人家。

  挂在山崖上的篁岭古村,数百栋徽派古民居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在百米落差的山坡坡面依山就势、错落有序。家家探出窗台的晒架上,一个个圆圆晒匾,红黄相间,晾晒着辣椒、皇菊……村庄周边,千棵古树簇拥,万亩梯田环绕。

  这一切,绘就美丽的乡村符号。

  篁岭仅是江西婺源众多美丽村落之一。婺源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与浙江、安徽两省交界,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每年阳春三月油菜花开,数万亩梯田花海令人陶醉。生态环境优美,徽文化厚重存留,婺源被海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最美乡村”。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开展,使婺源乡村美得更加充实,更加美不胜收。

  雅致动人的符号

  走进篁岭,游人熙熙攘攘。四五百米长的“天街”古巷,像条玉带串起座座古建,两旁徽式商铺林立,前店后坊,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古趣盎然,被赞为一幅流动的缩写版《清明上河图》。因此,可以说,篁岭既是自然的宠儿,也是人文的杰作。

  65岁的曹秀云,坐在一民居内的灶台旁,这间民居展示着当地的民俗、民情。她说,在这里上班两年了。一个月挣1800元,有4天假。她就是这个村的村民,搬下山已经5年,山下有200平方米的房子。

  “愿意搬,因为住在山上吃力。”曹秀云说。

  篁岭是典型的山居村落,地无三尺平。据介绍,这里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土质疏松,容易发生山体滑坡,也不易防火,曾被烧过一大半。还有就是缺水,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受地形限制,交通出行非常不便,耕作的田地相隔遥远,下趟山要走5里小路,花四五十分钟,吃的用的都靠肩扛人挑。因此,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一些村民搬到山下居住,村庄半空心化。

  2009年,一场古民居异地搬迁保护的试验在篁岭开启。这一试验的操作者是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据该公司篁岭景区总经理李春富介绍,公司2009年开始出资在山下公路旁盖房,以产权置换的方式,陆续把村民搬下山,建起篁岭新村。对古村落,在保持肌理和布局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房屋修缮、街道整治,改造成为旅游区,前后花了3.4亿元。

  李春富说,篁岭景区去年正式营业,游客爆炸式增长,全年近30万人次,估计今年会达到四五十万人次。

  篁岭村是江湾镇栗木坑村的一个自然村,有194户人家。栗木坑村党支部书记黄永和说,搬下山的人家开的农家乐有几十家,每年油菜花开的旅游旺季,好的月收入10万元左右,差的也能达到六七万元。

  李春富说,公司流转了三四百亩梯田,建设四季梯田花海,老百姓不仅流转费旱涝保收,还可以到田里打工挣钱。

  同时,从去年开始,把那些有手艺、有特长的村民如篾匠、磨豆腐的、雕刻师傅等迁回来,让他们免费住,再提供一份营生,目前返迁了十几户。这样做的目的是延续古村落的活态文化和进行古建保护。

  在篁岭新村以及附近的3个自然村,道路正在整修,安上了路灯,建起停车场,河流堤岸在衬砌,房屋外观统一成徽派格调……

  据婺源县乡财局局长黄文生介绍,在这几个村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主要内容就是完善基础设施,整治环境卫生,提升村庄风貌。

  静谧温馨的村庄

  在婺源县城东南,有个风景旖旎的古村落——塘村,坐落在丘陵与溪水之间,前有流水,后靠青山。

  村庄周围古树成群,有楠木、樟树等,尤其以村口的古楠木为最,有1000多棵,属国家濒危物种。从村口的公告栏得知,这个村去年12月被评为江西省风景林建设第一批示范村。

  塘村在北宋中叶建村,现有六七十户、二三百人。漫步在村内的水塘边,只见一边是低矮的老屋,另一边是三四层的新楼房。走进一家楼房,宽敞整洁的厨房内,有个井盖,下面是村民自己打的水井,抽到楼顶的水箱内,再顺着管道接到各个房间。

  40多岁的李见华,在塘村出生长大。他说,各家都是自己打井。已经在塘村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计划从附近的山上引水,乡亲们将喝上干净的山泉水。另外,试点项目还包括修村庄主干道,改造硬化巷道,建停车场,安装路灯,改造排水沟,等等。

  与塘村隔着一条潋溪,李见华正在扩展他的厚塘庄园。这座庄园原来是明清时期的一座书院,后因无人修缮,破败不堪。7年前,他开始投资,收集来旧的砖瓦木料,建起徽州风情休闲度假村。

  今年的婺源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去年全县打造了3个特色乡村旅游点,塘村名列其中。报告提出,今年充分利用老宅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功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继续打造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点。

  充实美丽的内涵

  婺源之美,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在文化与生态珠联璧合。

  在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中,婺源2013年成为首批五个试点县之一,2014年、2015年又通过“竞争立项、公开评选”方式入选。

  据介绍,婺源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最大特点是注重保留村庄原生态风貌,不搞大拆大建,乡土气韵和历史记忆相融。

  黄文生说,他们在不改变村庄现有布局和格局基础上,结合村庄实际,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提升村庄风貌。

  试点的总体布局是:立足文化、生态资源,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和中国有机茶第一县”的目标,突出“两片两线”,采用“5+1”模式,打造“四型”美丽乡村。即按照地理、人文等差异划分东北片、西南片,根据乘车观景和户外运动的不同生活体验,划分旅游观光线和户外运动线,建设标准必须达到五个基本要求和一个特色要求,着力建设景观欣赏型、文化传承型、休闲服务型、生活舒适型美丽乡村。

  东北片弘扬人文资源特色,充分挖掘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打造文化传承型,彰显“古韵遗风·历史长廊”的乡村风貌。西南片则弘扬自然资源特色,充分开发利用传统农业及相关产业,着力打造生活舒适型,彰显“烟雨江南·美丽村舍”的乡村风貌。

  “水墨丹青·梦里老家”,旅游观光线弘扬徽文化特色,充分展示人文生态景观,着力打造景观欣赏型。“锦绣画廊·温馨驿站”,户外运动线弘扬原生态特色,充分扩大体现农家乐接待功能,着力打造休闲服务型。

  根据总体布局,点面结合、因村而异、彰显特色,每个乡镇选择一个基础条件好、自然禀赋优、文化有特色、产业有支撑、群众积极性高、村组干部得力的村作为试点示范村。同时,重点突出东北片和“两线”,挑选特色村庄,串点成线,建设一批精品村。

  在项目推进中,坚持先规划后建设,试点村名单确定后,一次性编制所有试点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确定建设任务、内容、方案、投资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总体目标是,到今年年底,全面建成29个美丽乡村,计划总投资1.2亿元。

  据介绍,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助推旅游由观光型向乡村休闲度假型转变,“中国最美乡村”品牌效应进一步得到提升。

   

  链接

  试点县探索多种模式扮靓江西乡村

  江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市、区)初步探索重点景点周边型、乡村农宿文化旅游型、传统古村落保护型、农村新社区型、助力苏区建设型等几种建设模式。

  2013年底,江西省从资源禀赋、人文特色、农村建设基础等方面着手,选择了井冈山市、共青城市、婺源县、靖安县、南昌市湾里区等5个县(市、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下拨试点补助资金5000万元,每个试点县(市、区)补助1000万元。

  2014年,通过“竞争立项、公开评选”方式选择了婺源县、广昌县、都昌县、靖安县、进贤县5个县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公开评选结果在省财政网公示无异议后,下拨试点补助资金5000万元。

  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扩大试点范围,扩大到11个试点地区,并由以县为试点单位改为由每个设区市通过“竞争立项、公开评选”推荐1个试点乡镇。虽然选择乡镇作为试点单位,但仍要求试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县级政府仍是试点工作实施主体。省财政下拨试点补助资金1.1亿元。

  试点工作中,省财政厅印发了《江西省美丽乡村建设局部试点方案》,明确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制定了试点县“竞争立项、公开评选”方案;建立了定点联系和项目信息季报制度,及时跟踪项目进度;出台了绩效考评办法,开展绩效考评,建立奖励激励和约束、评估机制;开展调研督查,及时发现并分析解决试点中的问题,进行分类指导。

  各试点县(市、区)充分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作用,围绕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勇于探索,积极推进,有效改善和提升了试点地区农村人居环境。

  几年来,全省共实施建设项目517个,涵盖古村落改造、村庄绿化、亮化、巷道维修、文化广场、道路硬化、人行道游廊、环境整治、排水排污管网、燃气供应、电力电讯及消防设施建设等类型。(廖乐逵)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