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阜阳助力农民“创客” 借互联网+促农业转型

  • 发布时间:2015-12-14 00:27: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新网阜阳12月13日电(黄巧 周锐)农民引进新品种进行种植和加工,在连片的温室大棚里实行机械化作业和智能控制,种地一年能挣上百万……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很难将这样的场景与传统农业联系起来。事实上,今天,这已成为传统农业大市阜阳很多种植大户的真实写照,“农业”已甩掉了过去满身泥土的形象。

  近年来,有着“百亿江淮粮仓”之称的阜阳市依托农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规模、结构、转化、合作”的八字方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数据显示,阜阳市土地流转总面积460万亩,流转率53.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7684个,家庭农场注册2700家;全市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目前已培育特色专业村116个,其中亿元村20个。

  “阜阳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和‘农’,阜阳人不能忘‘本’,‘本’就是农业农村农民。”阜阳市市委书记于勇说,“我们正在努力打造从‘百亿江淮粮仓’到‘千亿江淮厨房’的转变。”

  返乡农民创业带动留守村民就业

  今年36岁的姚亮是雨辰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是阜阳近三万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的一员。

  和阜阳其他村一样,颍州区马寨乡姚楼村的很多青年劳动力在外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很多土地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姚亮正是在两年前抓住了这一机遇。他和几个朋友在姚楼村承包了1100亩土地,开始雇人耕地、搭建大棚、买种、播种……短短几个月时间已经投入了近四百万元。

  如今,姚亮经营的土地里,大棚里的西瓜等经济作物的平均收益达到每亩8000至10000元,裸地种植的红薯、娃娃菜等带来的收益约每亩6000元。

  回乡前,姚亮在郑州等地做农产品批发生意,积累了客户资源,这也为作物的销路打下基础。“从今年8月份至今,地里的马铃薯日销量达到了四万斤。”姚亮自豪地说。

  除了经济效益,姚亮承包的1100亩地还解决了附近村民的就业问题。姚亮说,每三亩地就需要一个劳动力常年驻地干活,到了农忙的五六月份,至少有600多人在田间劳动。

  今年66岁的李献芳是马寨乡姚楼村的贫困户,儿子和儿媳常年在外打工,她和老伴在家照顾孙子。从去年开始李献芳开始在姚亮的地里干活,除去一些天气不好的日子,一年下地干活的时间大约200天。“都是平常的庄稼活,一天下来能挣40块钱,一天一结,每年能增加8000元收入。”刚从自家菜园回家的李献芳说,附近村庄有不少中老年人都来地里干活,增加收入。

  借助金融思路解决农作物存储难题

  日前,在安徽三泰面粉有限公司太和县原墙镇小南街粮食银行营业点,不断有前来取面、取米的农户,营业点负责人刘彬忙得不亦乐乎。“在咱这存粮可不白存,一斤小麦一年有6分钱的利息。”刘彬说,农户还可以采取随行就市的方式存粮,结算时小麦的盈利部分,公司和农户三七开。

  而在太和县工业园区的三泰粮食银行总部,不断有运送粮食的大货车出入,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

  三泰面粉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祝跃华介绍,由于缺乏储粮技术和设施,农民存粮年损失在6-8%之间。粮食银行为农户提供储量场所,当农户储存的小麦达到一定数量时,附近的银行网点便会安排运输车辆运送农户的储粮,过称、登记后给农户留下存折。

  祝跃华表示,银行以高于国家最低保护价的价格收购小麦,一方面减少了农户的损失,另一方面给予利息,这样农民种粮的收入得以增加。“我们创办粮食银行减少了粮食损失,也节省了老百姓的保管费用,同时将小麦变成了流动的资源。”

  据了解,借鉴了银行存储、信贷功能和相关管理方式,有网点、有存折、通存通兑——几乎和银行功能一样的粮食银行,并不是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的首创。但是,这一创新举措已经展现出了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发展潜力:运行不到四年的三泰粮食银行,现已覆盖全县31个乡镇,发展储户一万余户,收储共约35000吨小麦。三泰粮食银行的网点也不断向基层延伸,实现了“全县联网、通存通兑”,更大地方便了储户存粮和兑换。

  面粉公司也从中获益。“我们把农户储存的小麦加工成面粉和面条,供农户兑换或投入市场销售,从消费产品中获利。”祝跃华介绍说,作为一家以面粉生产为主的企业,三泰面粉公司每年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到粮食收购环节。如今,农民将粮食存在三泰粮食银行,为企业节省了一大笔中转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与此同时,银行储户也成为了三泰面粉公司的潜在消费者,“他们都可能用存储的粮食兑换公司生产的面粉。”

  “互联网+农业”探索转型新路径

  近年来,阜阳农业也逐步走在依靠创新技术的轨道上。位于太和县的安徽有机良庄农业科技有限发展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创办人太和县居民陈金良建立起了高标准的现代化蔬菜基地。

  2013年,长期在外发展的陈金良回到家乡太和。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中,他看到了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广阔前景,加上在外打拼积累的上亿资产,陈金良决定创办安徽有机良庄农业科技有限发展公司,立志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带动更多农民走上致富路。

  基地规划建设面积5000亩,分三期建成,目前一期投资6000万元,建设7000多平方米全自动智能温室,和168座日光温室,主要种植了番茄、茄子、黄瓜和其他绿色蔬菜。

  为确保大棚蔬菜安全、让消费者放心,基地在每个大棚内安装远程测控终端,负责检测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副总经理彭博负责基地的技术研发,他拿出他的手机,展示了大棚里的实时监测情况。“我们在每个温室大棚里安装监控设备,完整记录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消费者们可以通过网络上传的数据,对其购买的蔬菜瓜果进行监督。”彭博说。

  据彭博介绍,基地正在建立物联网系统,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可注册一个ID号,能够看到从育苗、下地到除害的所有生产过程,从而实现全公开化。

  新思路推动阜阳农业快速发展

  阜阳是一个拥有千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市,70%左右的人口是农民。作为一个劳动力输出大市,阜阳到目前农民工转移就业人口达到321.5万人,返乡创业累计达3.66万人。

  “阜阳的发展最终要靠我们自己,推动阜阳发展最大的关键就是‘就地’,1000多万阜阳人如果都在本地实现就地就业创业、就地上学、就地看病、就地消费,将会为阜阳未来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于勇在接受采访时说。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转化,我们的经验就是这‘八字方针’——规模、结构、转化和合作。”于勇说,下一步,阜阳将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重点,城镇化为保障,推动一二三产相互融合,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相互支持,力争“皖北争一流、全省赶平均、同步达小康”,让阜阳走在皖北振兴前列、成为安徽发展重要增长极。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