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让每个贫困户都有干部盯着帮

  • 发布时间:2015-12-11 06:40:23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社记者王宏伟 谭飞 张钦

  “‘双联’干部,能帮我找个老婆吗?”

  3年多前,甘肃省政协的“双联”干部首次来到天水市麦积区红崖村,时年29岁的村民汪军龙,半开玩笑般述说一个农村“剩男”的梦。当时大家没当真,可现在村里的19个“剩男”,已有16个成家,其中就有汪军龙。

  其实,干部并没直接做媒婆,但持续3年的“双联”却把红崖村这个穷窝窝打扮成通沥青路、有小广场和戏台的暖窝窝,全村有了小企业,人均收入比3年前翻番,“有女不嫁红崖村”成为记忆。

  “双联”,甘肃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简称,自2012年2月至今,甘肃有40.8万名干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联系1.5万个村的67万贫困户,干部与群众结对子,“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这3年多间,甘肃最偏远的山村,有干部驻守;最贫困的群众,有干部帮扶;最头疼的问题,有干部解决。回头来看,甘肃“双联”与精准扶贫“六大精准”中的“因村派人精准”不谋而合,一直为一个贫困大省的精准扶贫探路。(转3版)

  (接1版)

  探路一:打捞沉默声音,精准吃透“穷情”

  1年多前,庆阳市环县甜水堡镇党委副书记侯跃东,来到镇里鲁掌村驻村。有一天,一位70来岁的老奶奶,艰难地蹲在土堆上捡拾柴火引起他的注意。他不动声色,“跟踪”老奶奶回家,结果看到:老奶奶一家4口人住在一孔土窑洞和一间土坯房里,她的50来岁的儿子下肢残疾,儿媳和孙子都是轻度智障,老奶奶是全家唯一一位健康人。而这样一个特困家庭,却没有纳入农村低保。

  “我深受触动,基层干部要经常俯下身子打捞沉默的声音,扶贫的触角才能一直保持精准。”侯跃东说。这次跟踪导致他带领干部户户进门,全面重新核实、重新评定全村的低保。现在,老奶奶一家不仅被纳入农村一类低保,房子和窑洞正在翻修,扶贫项目还为她家安排了10来只羊。

  侯跃东并非个例。2012年以来,甘肃省上至省领导下至普通干部,各级机关干部通过双联载体,用脚底板测量贫困“短板”,精准识别贫困户,按户探寻致贫、返贫原因。

  探路二:点对点“盯守”式帮扶,因村施策拔穷根

  在临夏州和政县三谷村,50来岁的残疾人田明,如今被招工成为一名“工人”,每天到村边新建的中药材企业车间里挑拣药材,每天有60多元工钱。他记得,3年多前,当来自甘肃省财政厅的双联干部武晓岗初次踏访他家时,不禁流泪。因为那时他家的土坯房裂着口子,因为一家3口人中两个人生病、残疾,3亩地都快没人种。现在,他家房子不仅被改建成砖混房,也再不愁地没人种了,因为耕地流转给他打工的这家药材企业做种植基地了。

  “人均七分地,户均五只羊,如何奔小康?”回忆起与田明的初次相识,武晓岗也不禁感慨,贫困户不仅需要物质帮扶,根本的是改变“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的问题。驻村373天,他带着村民代表“招商”,先后引来中药材种植加工、树莓种植和肉羊养殖3家龙头企业。也正因此,田明在家门口找到一个适宜残疾人就业的机会。这个曾经贫困面达75.8%的贫困村,到2014年也已基本消除贫困。

  像三谷村这样,甘肃的一批“双联”村已经率先整体脱贫。3年来甘肃累计有“双联”村1.5万个,但到2014年底,全省的贫困村降到6220个。

  探路三:种起实验田,为扶贫改革“育种”

  3年多前,白银市会宁县钟家岔村的尹丽香,家里只养着两头猪,但现在她家一个标准化的养殖场里养着80多头育肥猪。

  3年间猪饲养量翻了40倍,尹丽香一家的第一桶金,是一笔8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尹丽香说:“一开始,我不敢想贷款的事。贷那么多款,谁给贷?贷给我了,我拿啥还呢?”

  尹丽香的纠结给联系她家的省委“双联”干部深刻印象。也就是从这一年起,甘肃省委、省政府在所有贫困县建立起政策性担保公司,采取政府担保、财政贴息的办法,帮助群众缓解贷款难。首个扶贫类小额贴息贷款就叫“双联惠农贷款”。

  今年,甘肃省推出总量为400亿元的精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全省目前的417万贫困户几乎户均都有机会获贷一笔5万元的贴息担保贷款。

  探路四:贫困户多些获得感,干部就要多些责任感

  “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这是2012年初甘肃“双联”的庄重承诺。如今,这已落地生根,变成扶贫攻坚领域的干部能上能下,“如期不摘贫困帽,就先摘县级‘一把手’的乌纱帽”。

  说起“双联”,甘肃省政府办公厅“80后”干部、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赤沙村第一书记刘洋感慨,这是“用几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新华社兰州12月8日电)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