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气候变化大会10天发生了啥
- 发布时间:2015-12-10 17:29:00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北京12月10日电 10日,距离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闭幕只剩不到两天。各方磋商也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力争按时拿出一项全面、均衡且有力度的成果文件。
从11月30日开幕至今,过去10天中,在气候变化大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对即将出炉的成果文件,各方都有什么期待?在最后的两天,还有没有什么看点?今天,新华国际客户端就带大家去瞧瞧。
【10天都在干什么?】
简单来说,过去这10天,各方代表所做的所有事都可以总结为一个字:谈。
谈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缩小分歧。值得庆幸的是,各方的分歧确实越来越少。
法国外交部长、大会主席法比尤斯9日下午向各方提供了一份精简的大会成果案文,作为各方最后阶段谈判的基础。
巴黎大会成果将由巴黎气候协议及相关大会决议组成,目前的案文共29页,其中,协议案文14页。与各方上周提交的草案相比,新案文页数进一步缩减。案文页数的缩减,就是各方分歧逐渐减小的最好证明。
法比尤斯说,这份案文基于各方上周提交的草案以及过去两天的磋商结果形成。经过磋商,各方在适应、能力建设等议题上取得了共识,案文中代表各方分歧的括号数量已减少了四分之三。
但是,尽管有所减少,但是各方的分歧依旧不少,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大家还得加把劲儿啊。
【各方到底是什么态度?】
谈了这么久,现在各方的态度究竟是什么样?记者来大体做一下总结。
一方面对于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态度不难理解:减排可以,但发达国家需要起表率作用,毕竟它们以前排放得太多。另外,减排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发达国家得提供。
中国和巴西、印度、南非组成的“基础四国”8日发表联合声明,支持大会达成一份全面、均衡、有雄心且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明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制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自能力”等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法律义务,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的承诺,并在2020年后加大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态度是,资金支持可以给,2020年后每年给1000亿美元。但这钱怎么花,现在还不明确。另外,发达国家希望一些接近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也提供资金支持。
总的来说一句话,现在各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责任区别怎么界定、资金怎么协调、减排力度怎么定这三点上。
【接下来两天有什么看点?】
第一个看点,就是此次气候变化大会会不会拖堂。近几年来,气候大会没有不拖,只有更拖。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12天会议,拖堂整整一天。一天其实还好,2011年底的德班气候大会,12天会议,14天才结束。
按照计划,此次巴黎大会的相关协议应该于10日完成,并翻译成6种联合国工作语言,最终在当地时间11日18时举行的全会上通过。
另一个看点,当然就是此次大会最后通过的成果文件。毫无疑问,此次大会承载了外界不小的期待。毕竟,超过100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了大会开幕式,为大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推动力。
一些媒体对大会成果文件做了展望,也提出了期待。
首先,这次气候变化大会有一个大亮点,就是涉及了“国家自主决定贡献”,这种减排承诺相比以前的强行摊派更容易为各国接受,覆盖了全球95%以上的排放,已经有超过180个国家提交了相关方案。但是,依照这些减排数据,在本世纪末将全球气温的升幅控制在不超过工业革命前2摄氏度的目标依旧难以实现。那么,成果文件中是否会含有在今后某个时间节点提高一些国家减排目标的表述,值得关注。
其次,发达国家的资金如何使用,是否还能提高。按照当前的方案,从2020年开始,发达国家每年会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但是,这些资金怎么用,需要协议去规划。另外,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沿海或者岛屿国家而言,这1000亿美元不应该是天花板,而应该是起点。也就是说,如何形成一个机制,使得这一数额在2020年后继续增加,同样值得期待。
最后,就是成果文件是否有法律约束力。以前的几次气候变化大会,谈得也很辛苦,但是成果文件的制约性却明显不够。简单来说,就是目标定得不错,但各方怎么执行却没有人监督。那么此次大会,能不能出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方案呢?
为此,中方建议,以“协议”和“决定”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即将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性安排作为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部分内容列为政治决定。
气候变化关乎你我他,记者希望,在强大的政治推动下,此次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能够拿出均衡且有力的成果。(记者蒋骢骁,编辑王丰丰,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