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须科技政策法律“三管齐下”
- 发布时间:2015-12-09 03:31:57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这两天,北京笼罩在重度雾霾之下,而在遥远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虽然不能明确说雾霾和气候变化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但确实观测到季风指数在持续下降,即主要影响我国的冬夏季风都在减弱。这就使空气更容易处于静稳状态,不利于雾霾扩散。”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吴绍洪说。
然而,确定的是,在巴黎大会发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简称《报告》)显示,气候变暖已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干旱、洪涝及各种极端天气,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正因此,此次大会有关气候适应的议题颇受重视。
“如果全球温度继续升高,各种极端事件造成的灾害突如其来,人们又能逃向哪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的气候,找出应对的方法尤为重要。”吴绍洪说。
气候变化对中国弊大于利
“要想应对气候变化,首先要了解气候变化给中国到底带来了哪些影响,体现在什么方面,未来会怎么样?”吴绍洪说。
吴绍洪是《报告》第二卷的主要作者。关于气候变化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他了然于胸。气温方面,从1909年—2011年的一百多年历史来看,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0.9℃—1.5℃,近15年来气温上升趋缓,但当前仍处于百年来气温最高阶段。
水资源方面,近百年和近6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未见显著趋势性变化,但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其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近30年来降水持续增加。中国沿海海平面1980—2012年期间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速率。
“气候变化对我国影响总体上判断是弊大于利。”吴绍洪说,气候变化的有利影响,如部分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增加等;而不利方面则可能影响粮食产量与品质、水资源、城市等。
适应气候变化灾害风险管理必不可少
吴绍洪说,要适应气候变化,灾害风险管理必不可少。
《报告》编写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分析,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处于全球较高水平,对气候变化敏感性高,灾害损失成上升趋势,防灾减灾应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内容。
以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为严重的城市为例,近年来,中国大中城市不断发生严重的城市内涝,有数据显示,2008—2010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大,城市建筑暴露性程度增大,城市内涝灾害风险预估将增加。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是灾害风险管理。”上海市气象局局长陈振林说,这方面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的适应计划值得借鉴,在纽约,会针对温度、降雨、海平面上升等气候风险,预测对公路系统、交通运输产生的影响,设计出不同的适应目标和重点领域,以加强城市对未来气候风险的综合防护能力。
在我国,虽然一些城市在气候变化综合灾害风险治理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比如说海绵城市建设、建立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等。然而在陈振林看来,我国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缺乏系统性研究,现有的城市规划对气候变化增量因素考虑不足、治理机制尚未建立等,使我国城市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尤为脆弱。
适应尚缺激励机制
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中国所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承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与减缓相比,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都很不够,需要进一步提高政策目标与资源匹配的一致性,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决策科学基础,提高各层面适应意识和能力。”刘燕华说。
吴绍洪说,比如说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数据,国际上欧美地区对生态系统的变化有上万个观测点,欧洲有超过20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中国的常规观测站只有几十个,而且时间序列超过百年的站点寥寥无几。“如果连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都掌握不了,更何谈去适应呢”。
再就是技术,尽管我国在农牧业、水利、人体健康等不同领域采取了不同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然而,《报告》指出,这些技术措施的气候变化适应针对性还不够强,没有形成体系,一些区域和领域适应技术甚至还没有得到应用。
“当前,适应之所以没有像减缓那样深入人心,主要在于适应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而且缺乏激励机制。减缓领域中的碳排放能够进入市场交易,有商机而且比较容易进行规范运作,因此开展较早,发展也较为成熟。”吴绍洪说。
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吴绍洪建议,我国应从科技、政策、法律三方面做文章,针对某个领域问题如何从技术上解决,如农业耕作上的灌溉技术,农作物品种改良的生物技术等;同时在政策层面引导各行各业的人自愿去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从国际上看,不少发达国家制定了气候变化法,从法律的层面上给予保障。同时,政府部门从其管理的领域角度,充分考虑气候变化所起的作用,尽量减轻负面作用,规避可能的风险,这些都值得中央政府和各部门与地方政府借鉴。”吴绍洪强调。
(科技日报北京12月8日电)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