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促进科学理解 加强国际合作

  • 发布时间:2015-12-08 01:30:57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今日视点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宏策

  12月4日,科技部会同中国气象局在巴黎气候大会上举办主题边会,深度解读《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下称,第三次评估报告)主要结论,促进国际社会从科学研究视角理解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借此加强中国科学家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评估报告得出13项主要结论

  第三次评估报告编写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向与会者介绍了报告的基本情况。他表示,报告是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科院、工程院牵头,联合多部门共同编制,由500多位权威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历时4年完成的。目前报告已出版,共计200余万字,其中主报告80万字,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的事实、归因和未来趋势,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问题,减缓气候变化措施,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影响评估,以及政策、行动及国际合作等五个部分。

  刘燕华详细解读了第三次评估报告得出的13个主要结论,主要是:近百年(1909年—2011年)来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速率高于全球平均值,达0.9℃—1.5℃,近15年来气温上升趋缓,但仍然处在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阶段;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沿海地区海平面1980年—2012年期间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速率;未来中国区域气温、降水量将继续上升,极端事件还将增加,海平面将继续上升,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处于全球较高水平;2020年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到45%的上限目标;近期的技术升级、产品价值链提升、第二产业内部和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对节能减碳的效益贡献较大,中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对未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林业碳汇是当前和未来重要的增加碳汇途径;2030年左右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与城镇化,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在此阶段达到峰值,但发展方式、政策导向和科技创新等都将对峰值时间和水平有所影响。

  刘燕华还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的内在需求,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显著成效,相关政策和行动仍有进一步大幅优化完善空间;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治理角色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应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扎实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适应全球挑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做好中国的事,为全球做贡献

  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对第三次评估报告进行了点评。杜祥琬指出,在国际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是全球各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基础,具有很大影响力。而世界气候变化评估需要中国科学家的工作。中国做好本国气候变化评估工作是对全球气变评估的重要支持和贡献。从国内来看,目前还亟须加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传播,而这需要“有好书读”,评估报告就是这样一份全面的材料,可供社会各界从科学角度更深刻地认识气候变化科学事实,从而理解并支持国家应对气变的各项工作,以及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责任与重要性。新报告对传播和引导社会各界全面认识气候变化对中国带来的影响,理解转变发展模式,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估有助我气变研究与国际合作

  中国气象局高云副司长在会上表示,此次评估工作动员了全国范围内16个政府部门和几十家研究单位参与,报告反映了“十二五”以来中国科学家在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影响评估、应对措施及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及时回应了国际和国内对气变热点问题的关切。我国的评估工作明晰了中国气变的科学事实情况,回答了气变对中国的影响是否弊大于利,中国的排放峰值可能于何时出现,达峰可能的途径等迫切需要了解的重要问题,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高云最后表示,2016年至2022年IPCC将开始第六次评估工作,巴黎气候大会也即将确定后2020年新的全球应对气变机制。IPCC的科学评估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框架下的谈判进程在时间上能够很好地契合。中国的第三次气候评估工作为我国参与IPCC第六次评估做了广泛的专家及研究能力上的储备,为我国深入参与国际科学研究进程做了很好的准备。希望能够及时启动新一轮国家评估,紧密配合国际气候研究和谈判进展。在IPCC前五次评估工作的推动下,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进展非常迅速,在此背景下,我国气候评估报告的组织方式和结构需要延续下去,以推动我国在应对气变科学研究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从而支撑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决策并参与国际气候治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