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微光公司CEO带领创新团队做出全球最细内窥镜导丝
- 发布时间:2015-12-07 08:0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科微光公司CEO朱锐今年32岁,是一个典型的高科技创业者。
“我这个人喜欢折腾,创业者的共同特点都是喜欢折腾。”谈起过往的经历,而立之年的朱锐,眼角眉间依旧洋溢着少年人的锐气。
朱锐出身名校,他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完本科和硕士,又去香港大学电子工程系读博士。在研究生期间,朱锐一直致力于OCT技术的研究。2009年,朱锐的母亲重病住院,因医疗诊断影像的模糊,大夫不能马上确诊病情,这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将OCT技术与光纤技术结合起来做内窥镜,增加疾病诊断的精确性呢?他开始试图将这个想法变成现实,率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台商业化内窥OCT造影系统,2011年凭此获得深圳创业之星大赛初创组冠军。
夺冠后,风投来了,合作伙伴也来了。还差一年就能拿到博士学位的朱锐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继续学业还是退学创业?
“港大太学术化,我更喜欢做一个产品,大家都能用得上。”厘清了个人兴趣所在,朱锐从港大退学,选择了在光纤技术方面有深厚积累的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于2012年创立中科微光公司,按照“实验室+公司”的产学研转化模式运营。
虽然是市场上的初生牛犊,朱锐却一直抱着“做到国际最好”的雄心壮志。
“内窥镜到底能做到多细?我们一直想挑战极限。”朱锐说,微光公司2013年研制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内窥OCT扫描仪,探头直径1毫米;2015年持续优化,做出直径0.86毫米的全球最细“内窥镜”,破了美国同类公司0.92毫米的纪录。
为了做出全球最细的内窥镜导丝,研发团队前后研究了两年多。首先在探头光学结构上就改了很多遍。在一根0.2毫米光纤上焊接好几个透镜和棱镜,要保持结果一致,工艺都花了一年。
内窥镜做这么小有什么用?“光纤内窥技术出现以前,没有设备可对血管内部进行3D扫描。”朱锐表示,细小光纤做出的丝状内窥镜,可以深入人体血管,以一缕微光洞照秋毫,精准诊断血栓类型,将减少急性心梗造成的死亡。目前,微光公司售出的OCT产品都是科研用途,预计到2018年获得临床认证后,将可以真正走进医院,造福于民众。
很多高科技创业公司都会遇到“钱不够烧”的难题。微光公司的资金情况却很好,自2013年底融资600万元后,账上一直保持着五六百万元的现金流储备。
这不是因为他们的研发不烧钱,而是因为他们在研发OCT内窥镜这个大产品的同时,开启双模式创新,同时做出来一款被称作“扎针神器”的小产品——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这款小产品,轻轻一照即可显示皮下静脉血管的位置和深度,方便医疗注射。
“大产品需要时间很长,四五年光做研究,公司团队难以凝聚。我决定同时做小产品。后来发现有了小产品,公司的运营管理越来越规范,为后来的大产品奠定了基础。”朱锐一直为自己的这一决策感到庆幸。“医疗器械企业要稳,对现金流要有很好控制。我们是早期融资解决启动资金,有了小产品后,现金流进来,抵消掉巨大花费,融资不慌不忙,这样就能融到更多的资金。”
几年的创业历程,让朱锐感慨良多。最大的感慨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现在绝大部分企业管理的书都是企业高管写的,适合到一定规模的公司,并不适合创业初期的公司。”朱锐总结说,“现存能看到广阔前景的产品,大公司一定都有准备,小公司极难有机会。所以小公司早期应该小而专,善于选择边缘市场切入。只要单点做好,虽然客户量不大,但是通过网络扩展到全球市场,总用户量养活一个中小规模公司还是没问题的。血管成像仪就是这种例子。”
微光公司现在继续着双模式创新的路数,一边开发新的小产品,一边继续完善核心大产品。全球医院现在每年用于采购影像设备的开支占到总支出的70%以上,影像技术的创新会变革现有的疾病治疗方式,在医学领域最具创新性的公司将有希望成长为行业巨头。(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