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念好“三色经”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科技助推山东农业走在前列见闻

  • 发布时间:2015-12-03 16:03:44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济南12月3日电(记者张志龙)2015年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实现“十三连增”;蔬菜、水果、肉蛋奶总产均居全国第一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加工出口能力均位居全国前列……

  走在前列的山东农业,紧紧围绕地该怎么种,如何应对资源环境约束,怎样才能吃得更加安全等实际问题,努力践行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院士领衔小麦育种 博士“驻扎”田埂指导

  打开一幅中国地图,如果用黄色标记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那涂满金黄颜色的必定是由山东省农科院科技人员研发的“济麦22”。

  “这个品种真不孬,亩产起码上600公斤。”在济阳县垛石镇农民姜庆国眼中,这个让他连连竖起大拇指的品种已成为“高产稳产、抗倒伏、抗干热风”的代名词。

  “它创造了单产最高、年推广面积最大、适应范围最广三项‘全国之最’,已经连续6年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截至2015年夏收已累计推广超过2亿亩,增产粮食100多亿公斤。”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周林说。

  山东农业科技工作者并未满足。今年5月,山东成立首家小麦育种研究院士工作站。年逾古稀的小麦育种专家赵振东院士为带头人的小麦研究中心和跨专业的院士团队,已经在为新阶段亩产小麦820公斤的育种目标努力。

  不论是育种还是研发,紧扣生产环节中的各类问题。山东省农业厅科技处处长姜卫良表示,对接农业生产的一线难题,专家不用再跑项目,以农产品为单元组建的山东农业创新团队极大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果园郁闭”(树行窄、树体大,造成通风透光性差)问题困扰水果产业多年,易造成果品产量下降。水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陈学森表示,创新团队“驻扎”一线,对此研发建立了宽行高干集约栽培、果园生草培肥示范基地2万余亩,已在山东省辐射带动近20万亩。

   向海洋要粮食 让盐碱地变良田

  “半斤鱼的蛋白质约等于一斤面粉,总体上看水产品蛋白质是粮食蛋白质的2倍。”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庞通看来,蓝色的海洋是人类获取高端食物和优质蛋白的“海上粮仓”。

  3345公里的海岸线占到全国海岸线长度的1/6,这让山东跻身我国海洋渔业大省。到2020年,山东省计划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蛋白质当量相当于粮食200亿公斤。

  对于世代靠海吃海的莱州市土山镇渔民程足波来说,几年前加入的泽潭渔业专业合作社让他告别了以往当出海渔民的身份。“现在跟蓝色海洋科技公司合作,身份从单一养殖户变成‘老板’‘股东’‘职工’,收入翻番。”

  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阚仁涛说,“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泽潭模式实现了大渔带小渔,整合了生产和科研资源,使“海洋牧场”成为可能。

  人多地少、淡水资源短缺等因素,长期困扰山东粮食生产。开发新资源的同时,释放土地增产潜力,变盐碱地、中低产田为新“粮仓”,一直是山东农业、科技等部门研究的课题。

  无棣县农民张汝说,盛夏的时候,登上县里“渤海粮仓”实验区的观景台,满眼都是沉甸甸的麦穗。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古五谷不生的盐碱地,竟能生出亩产六七百斤的小麦。

  “这片碱洼地播种了科技工作者研发的‘小偃81’等小麦品种,并配套使用了ETS生物微肥改良盐碱地技术后,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实验区一家公司负责人说。

  “海上粮仓”“渤海粮仓”等平台建设让科技推广最终落地,而高产创建等平台的搭建,让“高大上”的技术生根。在汶上县高产创建示范区内,数架无人植保飞机在500多亩地里喷洒一遍药只用了一个上午。“效果好,速度快,以前想都不敢想。”谷桥村农民陈善广说。

  “以虫治虫”留住绿色 农业转调科技先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山东省农科院生物专家郑礼看来,如果用一种颜色代表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绿色当仁不让,而他的团队研究的“以虫治虫”代表着未来趋势。

  以往要打三次药消灭害虫,如今在玉米生长时挂个带有赤眼蜂的小纸片就能防虫,效果好又增产。今年玉米防虫这项新技术,让武城县农民李庆双轻松多了。“只要能灭虫,成本合适,俺也不愿打药。药再少,也不如不打吃得安心。”李庆双说。

  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上,山东早已走在了前面,而科技在其中功不可没。这个省从去年就开始推行耕地质量提升试点,实施土壤改良修复、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等技术。

  随着土地流转加快,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从阡陌间崛起。科技对接好“新农人”意义深远。每到生产的关键环节,东明县麦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国兴总能见到小麦专家王法宏等人,他们所在的博士科研工作站在生产中进行试验示范和技术服务。“很接地气,也没有架子。”

  农技推广体系的薄弱点和关键点在基层、在村镇。山东实施的万名科技人员下乡、家庭农场科技联盟、创新团队建设、博士科研工作站等探索实践也逐步让科研成果告别“抽屉里睡大觉”。“打通了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山东农科院科研处处长张正这样评价。

  刚刚过去的11月,山东省率先发布《山东省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实施方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科技型现代农业企业培育等十大行动,以科技展翅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山东农业现代化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提供强力的科技支撑。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