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宋仁德:让三江源“草更绿、民更富”

  • 发布时间:2015-11-30 14:39:36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西宁11月30日电(记者王大千)一手抓生态研究,一手抓畜牧业发展,不仅使海拔4000米高原上种草实现亩产1076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并成功推广牦牛养殖新模式破解草畜矛盾,助牧民增产又增收……青海三江源,记载着宋仁德的奉献足迹,显现着“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成果。

  宋仁德今年49岁,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工作站站长,一直和草原、牦牛打交道。他常说,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草更绿、民更富”。

  上世纪90年代初,从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宋仁德被分配到玉树州工作。当时,位于三江源头核心区的玉树,正遭遇生态恶化与人类发展矛盾日益尖锐的危机:气候变暖、人口大量增加和牧民生产活动加剧导致草场退化,载畜能力减弱;传统畜牧业生产效益低下,牛羊越养越多,出栏率却越来越低。

  “赶着牛羊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游牧群众辛苦劳累;从夏牧场到冬牧场,刚刚长膘的牲畜一遇枯草季节就掉膘。更严重的是,由于草枯无以为食,冬季牲畜只得啃食草根,草产量不断下降,造成恶性循环。”宋仁德苦苦着力为百姓和草原寻找一条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思考、研究、试验、推广……宋仁德先后完成了“中国青藏高原放牧牦牛硒营养状态的研究”、“玉树生态畜牧业研究与示范”等重点科研项目。1997年,宋仁德通过自学考入日本宫崎大学攻读畜牧业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留日10年间,与日本宫崎大学、静冈大学、德国慕尼黑工科大学等合作完成“关于三江源地区放牧牦牛可持续生产系统优化应用模式的研究”、“泛喜马拉雅地区高山寒冷放牧草地生态保全性放牧系统的研究”等科研项目。2007年,宋仁德放弃国外高薪待遇,回到了三江源。

  这些年,种草养畜、冬季补饲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项目试验区的草场退化得到遏止,以科技力量“减畜增收”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宋仁德意识到,三江源生态畜牧业要持续发展,一定要走“上联专家引技术,下达牧民见实效”的新路子。

  2010年,作为中组部资助的青海省第7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宋仁德赴中国农业大学研修学习1年,为他实现心愿插上了翅膀。

  研修1年间,宋仁德与研修单位积极开展了有效的科研合作。回玉树后,他仍与研修单位继续合作交流,利用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玉树综合试验站平台,引进技术为当地服务。

  “这1年的研修,就像是挖金子的人得到了铁锹,过河的人找到了桥梁。”宋仁德表示。

  牦牛高效养殖示范户、玉树市巴塘乡上巴塘村牧民俄格说,过去家里200亩草场养40头牦牛,每年只有4头牛出栏,现在其中20亩变成了种草基地,草量翻番。冬季对牦牛补饲,只养35头牦牛,每年出栏6头,近3年年均纯收入增加8000元。

  5年来,在宋仁德和研修单位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玉树州创建了11个以高原牦牛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牦牛养殖技术、补饲技术、繁殖技术为核心技术的高原牦牛高效配套养殖技术示范基地,6个重点示范户,设置了划区轮牧、放牧强度实验围栏,累计培训牧民3000余人次,合作成效显著。

  “玉树地处偏远,科技服务力量薄弱,仅靠苦干很难实现大突破,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模式实现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是必走的路。”宋仁德说,“三江源生态要持续好转,牧民群众的钱袋子要更鼓,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