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倒逼 海信“半路出家”医疗市场
- 发布时间:2015-11-30 09:43: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家电“寒冬”已至,传统家电企业纷纷转型和寻找新的生存路径,10万亿元的医疗市场成为传统家电巨头海信的下一个目标。
实际上,家电产业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愈发激烈,利润却每况愈下,家电制造企业向医疗设备行业跨界渐成趋势。
不仅有国外的飞利浦、西门子等欧美家电企业,近年来,国内的海尔、海信、TCL等企业也开始布局医疗产业这片“蓝海”。
业绩倒逼、半路出家
近日,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外科智能显示系统”两款数字医学设备首次亮相。海信宣称对该医疗仪器、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海信拥有中国企业唯一的国家级多媒体重点实验室,研发实力雄厚,还有年销售千亿元的产业实力做支撑。”海信医疗设备公司副总经理高川说,海信具备了相应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进军医疗水到渠成。未来,海信医疗的目标成为医院的一体化智能方案的解决方。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早在2014年12月初,海信医疗便联合威高骨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成立国内首家“定制化数字医疗3D打印”联盟。该联盟专注于骨科、脑外科等3D骨骼打印。其中,海信以Higemi技术为基础,负责提供医学图像三维重建和数据标准化传输。
事实上,早在10年前,海信就已开始介入医疗电子产业,在集团内部设置了医疗技术重点实验室,从事医疗诊断等相关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储备。
据了解,国家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发展的医疗器械产业领域主要包括:数字化诊疗设备、高端医学影像产品、医用生物材料方面。业内人士指出,“十三五”期间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有望突破10万亿元市场规模。“健康是朝阳产业,美国人的健康消费占总支出的第二位,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医疗领域市场广阔。”高川说。
但目前国内的医疗企业实力还很薄弱,行业不成熟,医疗产品良莠不齐,这是一片未开发的“蓝海”还是未知前景的“荆棘丛”都有待市场检验。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海信的转型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考量:海信的传统家电业务在家电“寒冬”下,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海信电器2014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0.93亿元,同比增长2.12%,但实现净利润9.19亿元,同比下滑18.43%;而海信集团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海信科龙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19.89亿元,同比增长11.79%,实现净利润7.12亿元,同比下滑38.36%。
看起来很美
对这些企业来说,医疗电子正呈现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便携化的趋势,这给了电子企业跨界的契机,家电制造商得以驶入医疗电子事业的“蓝海”,但是,在这些家电巨头的医疗情结背后,医疗市场可能只是看起来很美。
事实上,进入医疗设备行业,要突破的不仅是电子技术问题,还有医学专业的相关问题。
高川也坦承,医疗电子行业准入门槛很高,海信的做法是在技术上占领一个优势,在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研发,当产品上市的时候,整个市场都准备好了。据透露,医疗产业会成为海信集团的产业延伸,未来,海信医疗设备公司将借助海信集团多年来在显示、智能化、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储备,通过互联网的力量进军医疗市场。
目前,海信正在与国际上一些医疗研究机构和国内高校合作。借助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门的项目,与以色列、加拿大公司合作,纳入到国家项目当中。
海信的打算是,显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海信医疗设备与海信电器深度捆绑,在产业链上利用海信电视已有资源,进而在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和售后服务上降低成本。据海信分析,2012年中国医疗显示产品市场容量近12亿元人民币,预计2016年市场容量可达到23.72亿元人民币。
但数十亿元的市场规模相较于海信已经近千亿元的销售规模来说,可谓杯水车薪,很难让海信的营收业绩有大的改观。
但要取得一定收益和市场份额,投入却不小。海信负责人也承认,医疗设备现有采购体系比较封闭,后来者进入不易。
医疗行业券商分析师张楠认为,医疗市场其实已成熟,要做好市场就要先搞定医院,“医院进入壁垒很高,要看这些企业如何安排销售,这是和家电销售完全不同的市场,原有的市场经验难以复制到医疗领域。”张楠表示。
国际巨头长期建立的技术壁垒和品牌认知是一个挑战,同时医疗设备的特点是高投入,长周期,认证门槛高,见效时间长,需要新进入企业坚定、长期投入。
令人尴尬的是,目前西门子、GE和飞利浦等外资公司分食了中国高端医疗器械超过七成的市场份额。而从整个市场格局来说,目前高端市场方面,进口占比超过80%,国产仅15%的份额;中低端方面,国产占了1/2强的份额。
家电产业观察家刘步尘认为,医疗设备不是靠便宜取胜,而要有后发优势,这个行业中,已经有了强势品牌占领市场,那么国内企业一定要在质量上不低于现有品牌或者走差异化路线,才能取得用户信任,并形成持续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