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团队助推北京三大作物迈向“高精尖”
- 发布时间:2015-11-21 08:32:04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芦晓春
北京通州区漷县镇黄厂铺村的家庭农场主刘卫东,种植着300亩小麦,在灌溉方式上一直采用畦灌装置进行浇水。两年前,几位农业专家将他家的畦灌装置改为喷灌装置,并教授他应用喷灌施肥一体化技术。之后,老刘家的小麦平均每亩节水100立方米左右,增产50公斤。面对这样的结果,憨厚的老刘直夸专家“懂行,帮助大!”
记者了解到,帮助老刘的这几位专家便是北京市创新团队之“粮经作物创新团队”的成员。该团队自2013年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调转节”精神,以小麦节水轻简高效、玉米轻简旱作高效、甘薯优质抗逆高效研究和示范为重点,以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三率”同步提升为重点,打造“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优质”的粮经作物产业。在组织架构上,团队由技术研发中心、综合试验站和田间学校工作站三部分组成,组建了育种、栽培、农机与信息和产业经济4个功能研究室,聘请岗位专家12人,分别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科院、北京农学院、北京市农业局各系统,并在顺义、通州、房山、大兴、密云和延庆建立了5个综合试验站、10所农民田间学校。
两年来,团队成员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促进北京的粮经作物产业迈向“高精尖”。
在技术创新上,团队首先结合北京打造“种业之都”和发展节水农业的目标,积极开展品种选育与筛选。目前,团队选育审定了2个节水小麦品种,引进1个特色小麦品种,选育审定6个抗旱、节水玉米品种,辐射应用于津、冀等地区。其次,构建以灌溉施肥和节水群体为核心的小麦节水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明确4种节水高效灌溉方式;构建以籽粒直收技术为核心的玉米旱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首次在京郊实现大面积玉米籽粒直收;构建以脱毒快繁技术为核心的甘薯优质抗逆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实现甘薯机械化起垄覆膜滴灌水肥一体化作业。再次,构建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建立小麦、玉米病虫害全程机械化防治、赤眼蜂工厂化繁育、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玉米“一封两杀”、甘薯三种病害防治5项病虫害防治技术。最后,在精准农业与信息化建设上,研究及应用了谷物实时智能测产系统,今年在顺义万亩方试验田完成小麦收割实时测产。团队还研发出适合北京市冬小麦的节水灌溉系统,以及应用物联网实现大田节水灌溉智能化的技术。
在成果转化上,累计示范14个品种、15项技术,打造综合示范点31个。在北京世界种子大会召开期间,团队创新成果“京农科728”玉米新品种,受到国际种业专家的一致称赞。今年,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专项小组将该品种作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重要实施内容,推广超过100万亩。此外,依托田间学校培养农民学员381人,累计培训6173人次,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9.8万亩。团队还积极利用团队资源和技术成果,通过技术帮扶合作社,推进粮食规模化经营生产,并通过建立教授工作站的方式,提升合作社运营管理水平。
两年来,粮经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凸显。通过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实现增效约5900万元,三大作物亩节水12%以上,节约化肥用量13%以上,减少化学农药15%以上。此外,团队的研究成果显著,影响广泛,共发表科技论文48篇、著作3部,获专利11项,同时获得“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等8项奖项。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