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夸夸宁波航标处的“文化积淀”

  • 发布时间:2015-11-16 00:32:47  来源:宁波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易其洋

  今天,本报头版再次刊发通讯,讲述宁波航标处的老典型叶中央一家五代守灯塔的故事。前几天,我随记者团采访叶老,除了深深感佩于灯塔守护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职业精神,更对宁波航标处浓厚的“文化意识”印象深刻,忍不住想夸赞几句。

  宁波航标处隶属于交通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是我国沿海管理标志数最多的航标处。那天,走进宁波航标处的4层办公楼,当解说员说要带领大家参观“文化走廊”时,我以为会是个很大的地方,谁知只是利用了楼梯转角处和楼层走廊的墙面。“螺蛳壳里做道场”,却“见物又见人”,各种泛黄的文字资料、照片和锈迹斑驳的航标物件保存完好,一圈看下来,不由得“点赞”。

  走马观花,像我这样的“门外汉”,也大致了解了航标和灯塔的历史和现状,以及“航标人”“灯塔人”走过的路、在干的事和追求的目标。有一点,尤其让人温暖:墙上不光有历任领导班子和叶中央、冯乃信等先进人物的名字,也有所有“宁波航标人”的名字。

  后来,我们从镇海码头出发,乘船半个多小时,到了位于甬江口的七里屿岛,采访那里的“灯塔人”。现在的七里屿灯塔,是1995年新建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5年由英国人所建的老灯塔,被“原汁原味”地迁建到了岛的另一端。两个灯塔相对互望,历史和现实交相辉映。

  七里屿岛很小,只有0.03平方公里,竟也有个“文化展馆”,且“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七里屿灯塔大事记、航标文化作品、航标文物保护、大型文化活动、文化品牌宣传、现代船标科技应用介绍等内容一应俱全。像1960年代的职员服务证、海员工会大会费收据、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等小物件保存完好,历史味浓烈。还保存了一块砖头,名为“KMA红色矩形砖块”,注明“此砖块为早期灯塔改建时遗留物,属灯塔建筑用砖块”。还有几十年来“退休”下来的各类灯塔配件和用具,诉说着远去的历史,堪称“宁波航标处多年来文化积淀的生动写照”。

  见我连连惊叹,陪同采访的一位同志说,这得益于他们的一位老处长,很用心地让大家搜集和保留了好多旧东西,后来这便成了航标处的一种习惯和文化。无从得知,那位老处长的“用心”是出于个人喜好还是“文化自觉”,但不管怎样,留下来的那些东西和它们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已经“不可再生”了。

  毫无疑问,历史是需要留存的,文化是需要积淀的。不管文化如何命名,应该承认一点:文化是由人来传承的、由物来承载的。保存人做过的事、说过的话、用过的东西,就是在保存历史,就是在积淀文化。有些单位“年岁不小”,有的本就是“文化单位”,却难见保留下来一点点“历史和文化”;有些地方对老建筑总想拆之而后快,对旧物件总想扔之而省心……这些行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所造成的,必然是历史的断裂和文化的遗忘。

  宁波航标处的不少灯塔岛上有“文化展馆”。可以预测,随着时代进步,有些岛屿和灯塔,将同时具有休闲观光的功能,而那些被保留下来的“历史和文化”,将成为最吸引人的核心竞争力、最厚实的精神财富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