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再出发 南极科考进入 “航空时代”

  • 发布时间:2015-11-13 01:31:1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11月7日,搭载着我国第32次南极科考队员的“雪龙”号从上海奔赴南极,将在这次科考中首次正式亮相的固定翼飞机“雪鹰601”颇受关注

  红白相间的机身上,喷印着我国国家海洋局徽标和中国极地考察标识“CHINARE”——在我国正在进行的第32次南极科考中,首次正式亮相的“雪鹰601”颇受关注。

  拥有自己的固定翼飞机是我国极地人多年来的梦想,随着“雪鹰601”的加入,我国南极科考进入“航空时代”。

  11月7日,搭载着我国第32次南极科考队员的“雪龙”号从上海奔赴南极。本次考察,跨越“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对我国极地出征地建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雪鹰”亮相

  30年,终于有了“固定翼”

  在科技日报记者曾经参加的我国第27次南极科考中,一名队员在昆仑站发生严重高原反应,必须迅速转移至海拔较低的南极中山站,但昆仑站和中山间相距近1300公里,最后通过国际援助,这名队员搭乘澳大利亚的固定翼飞机平安返回中山站。

  在环境恶劣的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后勤保障尤为重要,固定翼飞机被认为是开展南极考察的一大“利器”。但遗憾的是,过去30余年,我国南极科考中没有出现固定翼飞机的身影。

  第32次南极科考终于填补了这段空白,被命名为“雪鹰601”的固定翼飞机将在此次科考中试飞。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考察运行部主任张体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雪鹰601”是在美国原道格拉斯公司经典机型DC-3基础上制造而成的新型巴斯勒BT-67,这是一种已在南极成功使用、成熟可靠的多用途固定翼飞机,可同时满足我国南极考察快速运输、应急救援和科学调查三种功能。

  出厂后随即进行科考设备改装

  “飞机现在还在加拿大,11月20日左右我的一个同事将在智利与之汇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考察运行部主任张体军告诉记者,出于安全考虑,飞机续航里程通常不能超3000公里,“雪鹰601”从智利蓬塔机场起飞后,首先将到达位于南极半岛的英国罗斯拉站,然后飞到位于南极极点的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预计11月底到达我国南极中山站。

  今年早些时候,工厂交付后,“雪鹰601”在加拿大完成了科考设备的加改装。

  “装载的主要科考设备包括冰雷达系统、航空重力仪、磁力计。”

  张体军介绍,飞机还配备了数字摄像机和激光高度计,这些先进的科考设备主要用于探测南极冰盖内部结构、揭示南极冰下基岩构造、探究南极冰盖下水系形成、南极冰下盆地沉积物特征、在南极开展地质填图、环境地质调查等科学研究。

  将20天的艰苦跋涉缩短为5小时

  在11月底到达南极中山站后,“雪鹰601”预计在南极待至明年2月。张体军告诉记者,在南极期间,固定翼飞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前往南极昆仑站,但不会在距离中山站更近的格罗夫山区域逗留。

  昆仑站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内陆,含氧量仅为内陆的60%左右,现场夏季最高温度也仅为-35℃,低温严寒与高原缺氧是其最大特征。

  从中山站到昆仑站绵延近1300公里,物资运输如果靠内陆队队员驾驶雪地车进行,大约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

  张体军说,“雪鹰601”将在此次科考中完成试飞任务,明年有望正式“入列”,一次最多可搭载18名科考队员在四五小时内完成这段艰难的跋涉。但他同时有点担忧,如何让队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快速适应高海拔的恶劣环境又将是一个新的课题。

  飞行事务目前由加拿大公司管理

  “通过不同环境下的试飞,不仅可针对飞机性能,还可对飞机上科研设备的集成、机组人员操作设备的熟练度等进行测试。”张体军说。

  由于我国迄今没有固定翼飞机在极地飞行的经验,“雪鹰601”入列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将选择加拿大肯博雷克航空公司作为我国南极科考固定翼飞机的托管方,全权负责飞机的具体飞行事务。该公司1984年开始在南极提供极地飞行服务,经验丰富。

  他同时表示,将加强对我方飞行员、地勤保障人员和科学载荷操作维护人员的培训,积累我国在极区飞行的保障经验,为最终飞机由我国公司和人员飞行与管理创造条件。

   “雪龙”升级

  “白色大球”提供气象保障

  几天前,“雪龙”号从上海离港,从外观上看,这次奔赴南极的“雪龙”号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在靠近船艉的船舱上方,可以看到一个直径十余米的白色多边形球体。这是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为“雪龙”号研制的一套船载卫星遥感接收处理与海洋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对我国自主海洋卫星及其他遥感卫星数据的实时接收和快速处理,并提供海洋环境监测产品和航线保障服务产品,可以为船只航行安全提供气象和海洋环境服务保障。

  今年10月,该系统刚刚安装完成,其研发初衷是为了满足我国极地考察的特殊需求。系统由数据接收、数据处理和海洋信息服务等几个分系统组成。数据接收和数据处理分系统位于船艉的接收机房,海洋信息服务分系统位于船头的预报机房。白色大球便是接收分系统的天线。

  相关人士透露,这是我国最大的船载卫星遥感接收处理系统,相比我国其他船载卫星接收处理系统,其接收数据的稳定性、精确性、时效性都有大幅提高。

  延伸阅读

  我国首款极地全地形车随队出征

  此次随科考队出征的还有我国首款极地全地形车。

  这款极地全地形车是全天候的水陆两用多功能车,具有优良的机动性能和卓越的环境适应能力,适用于雪地、沙漠、滩涂、戈壁、山地、水域等各种复杂地形,最高行驶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水中行进速度每小时5公里,可轻松跨越0.6米高垂直障碍和1.5米宽壕沟,并且能在-40℃—40℃的环境下工作。

  相关人士透露,极地全地形车可完成南极濒海海域、冰盖、陆地的探路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承担救援设备的地面运输和人员搜救工作;还可以运送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改善科考人员的野外工作条件,缩短在途时间,降低工作风险和人员疲劳程度。

  同时,通过实时跟踪和分析产品在极端条件下的试验情况和各项数据,将为极端条件下应急装备及各种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技术提供重要参考,从而带动提升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