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打趴了店商?
- 发布时间:2015-11-11 03:29:25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吴卫群
昨晚“双11”晚会声势不小。在电商热火朝天一派喜气之际,店商的寂寞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是网购冲击?是有钱人都去境外海购了?或是股市赚不到钱,不敢放手消费?这些都能算沪上不少百货商厦如今人流稀少、提袋率每况愈下的理由。但更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实体商店服务含金量低。
没有营业员与顾客的亲密接触,顾客怎么被激发消费欲望?
一问广大营业员能否掌握顾客心理?来百货店购物的人,与去超市大卖场不同。后者指向性强,前者有不少就是闲逛,打发时间。此时,就需要营业员掌握消费心理,让路过的,有走进来看看的欲望;让不打算购物的,有掏腰包的冲动。
二问广大营业员有无丰富的商品知识?如今百货商店的小家电柜台以售卖进口厨卫家电为主,像烤炉、咖啡机、洗碗机、多门冰箱、扫地机、擦窗机,等等。这些商品刚开始进入国内,价格不菲,需要营业员详细介绍,最好能手把手现场烤个蛋糕、做杯咖啡。而事实上,能把这些商品讲透的营业员真是不多。不少营业员还是90后,在家不扫地、不做饭,何来兴趣研究?
三问是否可以有点服务的互联网思维?网购与实体商业相比,优势不光是方便、价格低,最“可怕”的其实还是服务。一则电商利用大数据手段,仿佛是钻进顾客肚子的蛔虫,一开机,就能把顾客心仪商品的促销广告推送过来;二则网店“店小二”的服务态度也没得说,几乎24小时在线,有问必答,表现出买卖不成情义在的诚意,即便问半天不成交也不会给你“白眼”。现在有不少品牌专卖店都建立了与老客户互动的微信群,群内既有新品推荐,也有一对一调换货服务。相比之下,百货业的会员制服务虽开展多年,但仍限于单方面向顾客发送商品促销信息、生日问候等短信,尚未升级到服务2.0版。
这些现象背后,根本原因就在于许多百货店的经营模式还停留在引厂进店的“二房东”模式,营业员来自厂方,与商店没有劳资关系,流动性又大。昔日沪上百货业得以高速发展,或许受益于这种零投入、零库存的“二房东”模式,但也因此造成服务短板的后遗症。
服务是核心竞争力,只要百货业还存在一天,加强服务永远是硬道理。只有提升了服务,百货业才能真正摆脱衰亡的困境。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