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恢复生态 因地制宜

  • 发布时间:2015-11-11 01:00: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极端贫穷落后的麻山地区缩影——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龙坪镇大关村,在不适宜人类生存之地开山造田解决了温饱,在岩石缝中播撒绿色,让石漠变成绿洲。大关人依托种植中药材和经济林、外出务工等,年人均收入从80年代初期的45元升到2014年的6208元。干部群众认为,作为我国西部喀斯特典型地区,大关村得以脱贫致富,最根本的是因地制宜,寻找适合的路子。

  劈石抠土造水田 解决温饱

  地处海拔900多米的大关村曾经乱石林立,水源奇缺,耕地破碎。“土如珍珠,水贵如油,满山都是大石头”是大关的真实写照。大关村支部书记吴吉文介绍,上世纪80年代大关还没有一亩田,1270亩旱地分布在180多个山垭、窝凼、陡坡的石旮旯里,90%的山坡超过25度,全村找不到一块超过10平方米的自然平整地,265户人家共1200余村民靠在石缝缝里种包谷为生。1980年,全村人均粮食仅130斤,人均纯收入45元。“大部分人家过完年就断粮。”

  1984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何元亮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动员村民造田,“苦熬不如实干,劈石抠土也要造出水田,有田就有活路。”当年春天,何元亮带头在自家门口的石山上放响了第一炮。造田需要工具,为凑钱买大锤、钢钎,大关人把家里能卖的都卖掉,连下蛋的老母鸡也不留。没钱买炸药,就把锯木屑炒糊,拌上硝铵自制炸药。连土炸药也没钱制的,就把柴火堆在石头上烧,烧烫石头后泼上冷水,再一锤锤、一块块撬下龟裂的岩石。

  大块石头砌田坎,小块石头填坑洼,一层层铺平夯实碎石和泥土,再回填两尺厚的泥土。泥是从石头缝里一点点抠出来,一些稍宽的石缝里竟掏下去7、8米深。大关村委会副主任严文化介绍说,造一亩田,平均要搬动石头800立方米,填土150立方米,投工500个以上。

  从1984年到1990年,整整6年时间,大关人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胼手胝足造了200多亩稻田。1990年,国家开始实施“以工代赈”扶贫项目,大关人抓住国家扶持的机会,造田进度以每年百余亩递增。到1996年,大关人在乱石中劈石造田1200余亩,全村人均产粮540斤,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岩石缝中播撒绿色 石漠变绿洲

  70年代大关人“赶山吃饭”,砍尽山上的树木种上包谷,然而,“种一坡,只收一箩”,第二年雨水一来,把山上的土冲没了,村民再翻一座山,砍一片坡,种上包谷……造田时期,山上石旯旮中的泥土被抠出填田,原本生态脆弱的大关,许多地方变成如森森白骨般的连片石漠,长不出植被,也涵不了水。大关人想吃山泉得翻几个山头。村民吴有兴说:“1998年时还很荒凉,山上的岩石是裸露的,一条狗跑到哪个山头都看得见。”

  后造田时期,大关种稻子缺水,何元亮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为了恢复生态,何元亮自己掏钱到四川买杜仲苗,并把苗木分给群众,号召“养山”。

  大关人吃够了生态的苦头,何元亮“养山”的号召一呼百应。村民严方琳说,家家户户上山种树,中午也不下山,就像造田时那股劲头。但薄弱的生态基础决定了“养山”的艰难。罗甸县林业局副局长欧国腾介绍,尽管大关人拼命在石缝里种树,但2002年林业局搞资源调查发现,大关仍有70%面积裸露,林地很少。

  2002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在罗甸开始实施,何元亮带领大关村人以惊人的决心和毅力,在岩石缝中种树。县林业局买来核桃、花椒、李子、香椿等耐旱、耐脊薄、喜钙的苗木,免费发放给村民,几年间,大关人把25度以上石旮旯全部退掉。除退耕还林工程外,大关人还积极参与珠江防护林、荒山造林、植被恢复等各项国家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记者在大关村周围山中看到,树木如同大关人一般顽强,从石头缝里生长出来的灌木丛林将石头遮挡得密密实实,不仔细看以为这些树长在肥土中。大关的树独具特色,树根、树干沿着石壁攀爬、蔓延,岩石上方的树冠郁郁葱葱,遮天蔽日。

  大关人十几年间栽下的树已成一个广袤森林。如今大关村有林地3246亩,灌木林地35907亩,森林覆盖率超过70%。村民王明华说,仅房后种杜仲,每年剥点皮就可以卖800多元。“大关人像护命一样护林,十几年来从未发生过山火。树多成林,也成了天然储水窖,有了常年不断水的山泉,鸟类、猴子、甚至连熊都回来了。”吴吉文说。

  选对“头羊” 恢复生态 因地制宜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45元上升到2014年的6208元,依托种植中药材和经济林、外出务工等,大关村年人均收入稳步提高。受访干部群众认为,作为我国西部喀斯特典型地区,大关村反贫困历程具有重要启示:

  喀斯特地区农村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选拔和培养好的村支部书记。贵州省社科院党建所许峰博士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选对“领头羊”,不仅工作能力强,有带领全村群众干实事的本领,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开拓进取精神,同时要能做出表率。

  山区农民靠山“吃山”,森林资源越好,越能带来好的发展前景。黔南州委书记龙长春说,山区如果仅“吃山”而不“养山”,森林一旦出现大面积毁损就会导致储水能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种植和产出效益。生态被破坏的穷山恶水之地多数都是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低,要改变也很难。山区应保护生态环境,让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子孙后代谋福利。

  喀斯特山区脱贫致富最根本的是因地制宜,寻找适合的路子。罗甸县县长杨兴华介绍,大关的优势是在山上“做文章”,山上种的药无论是药效还是价钱,都比大棚里种的强,前些年种下的药材如今已经给予大关回报。未来几年,大关将借助现有的森林植被、喀斯特地貌在森林里套种岩黄莲、苦参等中药材,大力发展山地生态林业产业、中药加工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