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海洋经济
- 发布时间:2015-11-02 01:00: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吴立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
我国海洋领域唯一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10月30日正式启用,将为我国海洋发展提供新科技引擎。
实验室将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提升中国海洋科学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引领中国海洋科技发展。
目前,这个实验室确定了海洋与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测以及深海科学探测研究等6个研究方向,组建了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试验室和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等8个功能实验室。
未来3年至5年,实验室将在西太平洋、印度洋和南中国海这“两洋一海”实施海洋环境与气候,深远海渔业资源与海洋药物资源开发以及海底油气、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研究三大战略。
21世纪全球面临几大问题,第一是气候问题,第二是食品问题,第三是能源资源的问题,第四是淡水问题。对此,我们应积极打造“透明海洋”。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建立集成卫星遥感观测、浮标移动观测、深海固定潜标观测、海底观测和船基观测为一体、覆盖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的海洋立体观测网,实时或准实时地获取不同空间尺度的海洋物理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和生态系统环境信息,研究其多尺度变化及其气候与资源效应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预测系统,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海洋环境、气候及资源的时空变化,使其成为“透明海洋”,服务于海防安全与航道安全、生态环境与资源安全、海洋防灾减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
深海大洋资源丰富
必须占据深渊科技前沿
崔维成
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深海资源的竞争不再停留于靠近海岸的边界线,而是边界之外的远洋海底,也就是国际海域不属于任何人的深海范围。它占海洋的2/3,有着诱人的丰富资源。
海洋中超过6500米的深渊海沟有26个,面积总和接近澳洲大陆。科学研究表明,深海大洋里资源丰富,我们必须致力强化深渊科技手段,力争占据深渊科技前沿。
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是作业型的下潜深度最大者,它的研制成功使我国的载人深潜技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中国的海洋资源勘探和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装备。
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与彩虹鱼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国家支持+民间投入”“产学研互动”的创新模式。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正在研制以“万米级载人潜水器”为龙头的世界领先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
我们每到一个新海区,无人潜水器首先充当“探路者”的角色,完成大面积搜索,确定研究海域,并掌握该处海洋环境的基本参数;然后布放三个带诱饵的着陆器,拍摄和抓捕鱼类等浮游动物;最后,再派载人潜水器下去完成“手术刀式”的精细定点作业。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说,从着陆器到无人潜水器再到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发展途径,可以大大降低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海试风险,全海深无人潜水器还可以作为载人潜水器海试和日常应用时的“守护天使”。
为一带一路和北海航道
创建一体化管理
伯瑞斯·克拉斯诺波尔斯基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部经济研究所莫斯科代表处处长,博士,教授
虽然北极地区几千年来一直都经历了冷暖循环,但是当前的变暖趋势是前所未有的。海冰的减少具有戏剧性、突发性和严酷性。密集的冰层正在变成稀薄的季节冰层,使得该地区的更多地方全年都可以通航。
北极圈以北的探明可开采常规油气资源的科学估计总量大约为全球未发现石油总量的13%,世界未发现气藏的30%,此外还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包括稀土矿、铁矿和镍矿。这些估算值激发了该地区商业倡议和基础设施开发的新想法。随着北冰洋的部分地区变得更加适合通航,人们日益关注北海航道(俄罗斯-欧洲)和其他潜在航线(包括西北通道(美国-加拿大-欧洲))的可行性,以及北极资源的开发。
对于中国而言,必须要将一带一路倡议和作为该倡议的后备航线的北海航道这两个项目统一起来。为这两个项目创建一体化管理将会给中国带来非常重大的经济和组织影响。这种一体化管理应该以科学为基础,采取全政府管理和规划模式,整合和平衡环境、经济和文化需求和目标。这是一种适应性的利益相关方磋商模式,以全局性的方式看待这两个项目涵盖的陆海和北极地区面临的影响和敏感性,形成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一模式同时也将与所有极地附近国家的利益联系起来。越来越多的非北极国家对北极地区也日益关注。北极国家(8个极地附近国家)应该与其他国家和实体合作,以保护北极环境条件和资源的方式提升北极地区为共同目标,促进北极地区航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国际海事组织与其他北极国家、主要航运国家、航运行业以及其他相关利益协调合作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一目标。
用科技创新助推
水产加工企业转型升级
郭晓华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联盟秘书长
中国是渔业大国,近几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一直在6000万吨左右。水产品加工是提高水产品综合效益和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优质水产品通过深加工可以有效提高产品品位,低值水产品通过深加工既可以增加营养源又能够提高综合利用率。当前,已形成一大批包括鱼糜制品加工、紫菜加工、鳗鱼加工、调味制品、罐装和软包装加工、干制品加工、冷冻制品加工和保鲜水产品加工、鱼粉、海藻食品、海藻化工、保健食品、海洋药物、鱼皮制革及工艺品在内的水产品加工企业,这些企业成为中国水产行业迅速发展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主要动力和纽带。随着中国渔业产业的长足进展,水产品加工业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多年来,虽然我国水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水产品加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加工产品的种类和产量快速增长,加工技术及装备建设成效明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有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水产品的加工资源严重衰退、基础研究薄弱、加工与综合利用率较低、加工产品品种少附加值低、装备落后、标准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不高等方面。不足就是发展的潜力,就是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的作用下,企业要想长久的发展,只有借助科技创新,推动水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水产加工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作为渔业大国,通过科技创新,未来水产品加工业将迸发出更强的发展活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稿件由记者 刘宝森 周科 张旭东 整理)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