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从贫穷到小康的跨越

  • 发布时间:2015-10-30 05:27:3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我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现在,我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各地结合实际作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实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近一步。

  记者近日在河北邢台太行山段采访,发现山场被多处绿色密林笼罩,这里既有干果满枝,也有鲜果飘香。据邢台市委书记张古江介绍,最近几年,邢台市已将太行山综合开发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精准扶贫、推进综合开发的头等大事。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开发经济沟1040条,其中高标准建成的有531条,总面积达到111.2万亩;初步建成的有509条,面积为75.8万亩。农民在达标经济沟中的每亩收益不下2000元,而多者则能突破万元,使太行山区大多数群众实现了由贫穷到小康的跨越。

  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记者来到海拔千米之上的邢台县前南峪最高山头,低头俯瞰,山山披绿、岭岭挂翠。在连绵不断的峰峦间,一座座水库、塘坝似晶莹的玛瑙,镶嵌在沟壑间。盘山路蜿蜒平整,通往每一片林地,从山顶到沟底,水土保持林戴帽、经济林缠腰、高效水果林垫底。在这里,有山就有绿,无路不成荫。

  “别看现在来观光旅游的人们络绎不绝,但是谁能想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荒山秃岭。”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告诉记者,那时候,这里近千口人守着8300亩山场,却不得不到相邻的山西要饭吃。究其原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山地中无雨成旱、雨大为洪,生产队几乎每年都要拿出一半时间来修田造地,但总是一边造一边又被雨洪灾害摧毁。造成山场大面积被开垦破坏,土地变得越来越瘠薄,根本种不出足够的口粮。

  前南峪村党支部一班人认识到,山区没有生态环境,就等于没有人们生存空间的严峻现实。他们下定决心要治山治水,走出一条“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米粮川、林果山”的生态发展道路。经过十几年以生态优先为基础的开发,村里的沟沟壑壑全披上了绿装,森林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94.6%。集体纯收入达到3080万元,人均纯收入突破了万元。不仅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还获得了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提名奖。

  前南峪由穷变富的事例告诉人们,以森林为基础的生态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氧气供给,同时也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支撑,失去了它,人们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空间。

  邢台地处太行山东麓,有山区面积570万亩,山区人口70.2万。由于这一区域的植被在建国初期遭到极大破坏,使得该区域经常出现无雨干旱、有雨洪扰的极端天气,土地因此而逐渐瘠薄,农民一度陷入越贫越垦、越垦越荒、越荒越贫的发展怪圈。经济发展不仅一直滞后于周边地区,也滞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

  有了前南峪生态优先的山区综合开发成功范例,邢台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上,把全市山区综合开发上升到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高度,打造太行山国家森林公园;实施精准扶贫,推进山区小康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实施了领导挂帅,分片包干,全民动员,一抓到底的全方位开发。

  必须理顺的利益关系

  在邢台过去的生态建设史上,并不缺少“年年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没有林”的事例。这其中除了树种、产权等原因外,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是:能不能让投工投劳者在荒山绿化中见到实惠,这是成败关键。

  面对这个问题,邢台决定把实施山区综合开发与明晰产权、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让投资者在市里统一规划、科技帮扶的框架下,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自主选择栽种品种及管理模式。这当中,内丘县的岗底村就是邢台市因地制宜现身说法的一个最好典型。

  上世纪80年代,岗底村和其他太行山里的山村一样有着三大难:山秃、人穷、观念旧。村里160户人家,690口人的全部家当是200亩薄地,8000亩山场,人均耕地1分半,人均荒山14亩,人均年收入只有50元。为改变荒山面貌,该村在80年代后期将所有山场全部下放到户。可3年过去了,岗底村依然是“山场仍然光秃秃,农户依旧穷兮兮”。

  从1985年开始,岗底村党支部实施了一个逆潮流而动的举动:收回山场,实行“五统一分”治山的路子,即:统一设计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组织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分户承包。经过近10年的艰苦鏖战,高标准治理了“三沟两峪一面坡”,治理荒山7800亩,栽种果树15万株。

  在完成这些工程后,村里才将所有经过绿化的山场全部分给村民进行分户管理。这样一来,让村民一接手山场就能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这种通过直接受益调动起来的管理积极性自然大不相同,他们对有着摇钱树一样的果树管理自然格外上心。

  岗底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未来我们还要发展廊道经济,以几千亩苹果园为依托,在盘山路两侧种满葡萄、核桃、药材等,形成一条景观长廊,游客既能欣赏美景,又能采购各种山货,到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要再翻番,达到6万元以上。

  不能忽视的协同发展

  “生态环境改善,不仅能够带来绿水青山,同样能够带来金山银山。这当中,关键是要抓好绿水青山的综合利用,把生态环境改善与一二三产协同联动有机结合,让绿水青山长出金山银山。”邢台市对全市山区开发提出了这样的指导思想。

  他们采取的措施是:推行四种模式,实施四个结合。四种模式是重点打造果品生产型、林下产业型、观光休闲型及农产品深加工型;四个结合是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力求以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让区域环境美起来的同时,让区域经济强起来,让山区百姓富起来。

  在实施这一计划中,临城县的绿岭公司成了一二产联动的领头羊。1999年,有着国企中层干部身份的高福胜响应当地政府治理“四荒”的号召,毅然辞职下海集资300多万元合伙承包了鸭鸽营乡李家韩和西洞两个村3500亩荒岗,从美国引进17个品种,从山东、新疆、河南等地引进13个品种进行试种。经过多年的选育和研究,终于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皮核桃新品种,使得过去仅仅长点野草的荒山变成郁郁葱葱的绿岭,形成拥有薄皮核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5万亩、优质薄皮核桃苗圃1600亩的优质农产品种植企业。

  有了自己的种植基地之后,绿岭公司再次响应政府号召,向精深加工领域拓展。2010年,该公司投资3.2亿元建成全产业链核桃产品深加工项目,先后开发出核桃乳、核桃油、核桃粉、核桃胶囊等6大类20多个单品。而在绿岭公司的带动下,仅临城一县核桃种植面积就30多万亩,实现了人均一亩核桃林的目标。这当中,8万亩盛果期的核桃产值近5亿元,带动辐射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专业合作社75家,吸纳全县30%的劳动力,流转了50%的土地,带动4万多农户年均增收达到2600元。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福胜满怀信心地说:“目前公司产品销售非常火爆,使得我们不得不提前进行二、三期深加工项目建设,等项目全部投产后,可一举解决邢台市‘百里百万亩核桃产业带’所产核桃的销售问题,能直接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可实现年销售额20亿元,利税1.6亿元。”

  “到2020年,邢台市还将高标准打造生态经济示范区45处,总面积52.5万亩。”张古江表示,力争通过今后5年的努力,使邢台所有山场实现绿化造林的全覆盖,太行山邢台段真正成为全省最美、最富的地区。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