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互帮互助共建美丽幸福家园

  • 发布时间:2015-10-27 09:29:4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韩天龙本报记者左旭东

  如今的郑家庄,绿树环绕、蓝天碧水、湖中荡舟、白鹭嬉戏,如同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而在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冬天一身灰,夏天一身泥”是当时村内环境的真实写照。

  “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

  “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1991年,为彻底改变村里贫穷落后和治安混乱的现状,村党支部提出组建“护村队”的想法,在全体党员大会通过后,召开了村民大会,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经过公安部门的依法审批和专业指导,郑家庄联防队正式组建,每户出1名年轻劳动力,三户为组,整村为队,分组轮流对全村进行巡防,每组人员负责值班一周,形成了村里的群防群治格局。

  同时,村党支部从联防队里挑选部分有威望的村民组建了调解小组,负责宣传法律法规,了解村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形成了矛盾不上交、问题不出村的良好局面。“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联防队组建并开展工作后,村里的治安情况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4年来,村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未发生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村民都称赞:“没有联防队,就没有村子的和谐平安。”

  郑家庄村“两委”围绕遵纪守法、团结和睦、勤俭致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内容,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并以展板、上墙等方式张贴于村民活动中心和村内主要公共场所,加强宣传教育,聘请7个民族代表为监督员,确保村规民约有效执行。

  通过“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当家理财、多民族约定村规、多民族群防群治”的方式,促进了郑家庄村的民主管理和治理创新。

  民族大家庭里互帮互助

  天色刚暗下来,郑家庄文化广场上就坐满了人,村里的阳光文艺队开始了舞蹈表演。郑家庄文艺队是一只由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队伍,农闲时刻村里妇女自娱自乐的团体。队长王炳秀说:“阳光文艺队及时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将邻里矛盾化解在文艺演出中。”王炳秀介绍,文艺队还自觉承担着打扫文化广场公共卫生的责任,现在,文艺队员又坚持打扫村里湿地公园的卫生,已经自觉形成习惯。

  文艺队互帮互助,村里上初中的孩子,由两户村民的微型汽车统一接送,被接孩子的家长自觉给加些油,车主不会提钱。村民王东初家5亩蒜地没栽上蒜,6个民族的8个村民帮助他家种蒜,从而避免了耽误节令。

  今年6月,正值插秧时节,村民段菊珍的老公去世,3亩稻田还没插秧,一家人沉寂在悲痛中没人下地干活。为了不耽误节令,文艺队的10多个妇女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帮助段菊珍家种上了3亩稻田,干完活,饭都没在段菊秀家吃上一碗。

  在郑家庄还有一个名字很“高大上”的组织——“中青年民族团结和谐上进联谊会”,平时村民都称作中青年俱乐部,据该联谊会副会长郭先科介绍,联谊会成立于2010年8月,目的是为了做好全村的公益事业,目前会员有33人。村里大小聚会都由联谊会操心张罗,谁家有什么事需要帮忙,联谊会的成员都冲在前面。

  如今的郑家庄,年轻人大都外出做生意、打工,留在村里的联谊会成员就成了村里的“中流砥柱”。今年中秋节,郑家庄举行聚餐,全村人几乎都到了,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舒适安心的环境,联谊会成员早早就配合党支部协调好桌椅板凳,饭菜肉食,从早上一直忙到夜幕降临。郭先科说:“看着大家能吃上温馨高兴的团圆饭,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共建生态美丽新家园

  在郑家庄,有个精致漂亮的湿地公园,每天吃过晚饭到湿地公园散步,已经成为村民的一个习惯。以前,郑家庄每家每户产生的污水,都是随手往自家门外一倒,流到哪里算哪里。如今,生活污水会先通过地下管网流到污水收集池,经第一次净化处理后,通过门前的沟渠,最后排入湿地公园。

  在湿地公园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座造型独特的凉亭。这个建筑在形式上采用了汉族凉亭的形式,亭顶的宝柱是傣族的建筑元素,下面的圆顶是汉族的风格,柱梁则是藏式的建筑风格,凉亭的红、白两色,则各体现了彝族与白族的文化色彩,而傈僳族与纳西族的文化特点则体现在建筑上的文字。一座建筑连着7个民族的文化。平时,村里的老人、小孩最爱在这里休息、玩耍。同时,在湿地护桥上也刻着7个名族的名字。

  近年来,郑家庄村共整合资金710多万元,投入到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村党支部书记曲登告诉记者,“未来郑家庄准备打造民族旅游示范村,每家每户都开办农家乐。我们同住郑家庄的7个民族,有一个共同梦想,把自己的家园建设成发展生态旅游的富裕之村、幸福之村。”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