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迤那镇瞄准靶心精准扶贫:乌蒙穷山村 三年大变样
- 发布时间:2015-10-25 07:3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迤那变化真快、真大。短短3年,群众的生活就实现了大变样。”日前,《经济日报》记者在贵州威宁县迤那镇水塘村采访,已在该镇工作8年的镇干部杨光明对这几年的扶贫开发成效,深有感触。据了解,迤那镇去年的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11.28%,农民人均纯收入则达到7035元,均优于贵州全省平均水平。
位于乌蒙山区深处的迤那镇,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劣,一直是贵州扶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尽管以往的扶贫力度也不小,但都是‘撒胡椒面儿’,项目、资金来了,大家都分点,虽说不能起大作用,但也能应个急。”迤那镇镇长穆春林告诉记者,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难度也不断增大,必须精准施策,帮到最需要的人,扶到关键点上,方能收到良好成效。
精准扶贫首先要准确识别贫困对象。2013年底,迤那镇根据贵州省推进精准扶贫的总体部署,全面铺开贫困对象识别工作。
但要精准识别出贫困对象,并非易事。从面上看都差不多,尤其是近年来村民住房有了很大改善,必须走进农户家里去细看、细问、细了解。
结合工作实际,迤那镇探索出了“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扶贫对象识别“四看法”。“一看房”,就是看农户的住房面积、房屋结构、建房时间,通过住房条件估算其家庭年收入;“二看粮”,即了解农户耕地面积及有效灌溉情况,林地和茶园、果园等商品经济作物面积,按各种经济作物的收入和市场价格计算其家庭年收入情况;“三看劳动力强不强”,主要是摸清农户劳动力情况、家庭成员文化程度、年龄结构、身体状况、外出打工状况,估算家庭年收入;“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看农户家中是否有各类学生,通过读书对象情况估算农户年支出。
通过“四看法”,迤那确定了1610户、5533名贫困对象。在村、镇两级公示后,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账、镇有簿”。
精准确定贫困对象之后,迤那镇着手分析致贫原因,确定帮扶责任人,制定帮扶措施,打出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组合拳。
“山里的群众眼界不够开阔,要实现彻底脱贫,还得靠干部多带一程。”穆春林告诉记者,该镇在扶贫攻坚中,组织“三支队伍”扶真贫,为贫困群众献计出力,一户一策,实现精准“滴灌”。
第一支队伍是帮扶干部。去年,迤那镇将165名帮扶干部(包括省市县的驻村干部)整合组建成15支扶贫工作队驻村联户,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今年,该镇再次组织547名干部驻村联户,做到“村村有队伍、户户有干部”;第二支队伍是村里的“领头雁”。在扶贫开发中,迤那镇注重发挥好村支两委干部的作用。目前,该镇的15名村党支部书记的平均年龄为39.5岁,8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在做好村寨发展规划、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支队伍是村里的能人。迤那镇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重点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党员创业带富基地和培育示范引领型产业,积极培养种养殖和经商方面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在“三支队伍”的帮扶下,迤那镇扶持发展了36个专业合作社、8个党员创业带富基地,培育了15个示范引领型产业基地,500多名农民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据了解,迤那镇2014年列入脱贫计划的360户贫困户,都不同程度地发展起了牛羊养殖、中药材和蔬菜种植,在村镇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走上致富路。(经济日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