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青海产业扶贫助贫困农牧民过幸福新生活

  • 发布时间:2015-07-14 12:29:4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地处西部的青海省自然环境脆弱,省内大部分地区地处干旱山区和高寒牧区,扶贫开发时常“缺钱”“缺能人”“缺技术”。记者近日调研发现,立足当地实际,青海以扶贫资金撬动银行贷款,用产业项目带动扶贫,为高原贫困牧民脱贫致富注入了新的力量。

  产业扶贫资金“撬动”银行贷款

  顶着烈日,走进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唐寺岗村,平缓的山坡上排列着8幢新建的羊舍,十余个村民正忙着在羊舍周围进行最后的整理工作。

  “羊早都订好了,2000只小尾寒羊和藏系羊,现在就等运过来了。”村主任马由布说。

  唐寺岗村是个有500多户、2600多人的撒拉族村,全村有一半人在全国各地开了170个拉面馆,剩下的人苦于没有手艺和资金,还守着村里的土地过生活。马由布告诉记者,为带动村民富起来,政府投入扶贫资金200万元帮他办起了这个养殖场,他用其中的100万元作为担保资金从银行贷款500万元,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现在这个总投资1300万元的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

  “2000只母羊一年能下8000只羊羔,然后每年按总效益的7%也就是21万元返还给村民。”海东市扶贫局局长李发远说,“除了这些直接经济效益,我们还想通过这个项目带动散户养殖,让他们脱贫致富。”

  据了解,仅海东市去年就靠扶贫资金撬动3亿元的银行资金,投入到当地的扶贫开发中。“今年,我们将全面推行扶贫产业资金‘补改贷’,全省力争撬动金融资金20亿元。”青海省扶贫局副局长钟海育说。

  贫困牧民依靠合作社改变生产方式

  “去年我家拿到9000多元的分红。”59岁的藏族牧民东治一边给小羊喂奶一边说。

  东治的家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那是个传统的牧业村。2011年起,东治将自家的4对母牛和牛犊入股到村里的有机畜牧业生态合作社。4年来,他享受了每年5000-9000元不等的分红收入。

  “2011年合作社刚成立时,全村814人只有217人入股。”合作社理事长俄多告诉记者,当年拉格日村利用政府的130万元扶贫资金购买了藏系黑牦牛263头,再加上群众入股的72头牛羊,成立了生态畜牧合作社。

  “我们整合了村里的6万亩草场,分成14个小组,用37个人就把全村的牛羊管起来了。”俄多说,2012年,首批入股的牧户获得分红51万元,最高一户拿到1.1万元。看到入股的好处,牧民们纷纷入社,这一年,入股村民达到147户,入股率达到90%。

  “合作社有专业的饲养员、挤奶员和兽医,硬件设施也很完善,牛羊放在这里,交给村里养殖能人饲养,我们很放心。”东治说。

  如今,合作社的养殖规模已经从最初的335头牛羊扩大到了1240只羊和1500头牛,全村入社率超过94%。除了140位村民负责全村牛羊养殖外,剩下的劳动力都出门挖虫草、打工、开缝纫店、修摩托车等,进行多种经营。

  贫困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汽车沿着公路驶进黄河沿岸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一栋栋现代化日光温室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黄土地上。

  正在辣椒棚内摘辣椒的撒拉族妇女王亥地者告诉记者,前些年,为给丈夫治病,花光了家里的钱。“去年5月,我来产业园打工,一天能挣上80块钱。到了摘辣子季节,摘一棚辣子180元,我一天能摘2个棚。”王亥地者说。

  “当地农民以种粮为主,没有种菜的习惯。”青海海之东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秦说,“现在我们的项目正在建设中,聘用了许多当地农民,希望通过培训学习,让他们熟练掌握蔬菜种植管理技术。”

  韩秦告诉记者,今后产业园将产生上千人的技术工岗位,“光这个日光温室,每栋就需要有经验的技术工人1-2人,我们想通过委托、承包种植生产等形式,长期聘用当地农民在园区从事农业生产,让他们在增收的同时,逐步转变为农业工人。”

  钟海育说,青海的产业扶贫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今年,还将投入2.3亿元,对全省193个规划贫困村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让高原贫困农牧民通过产业扶贫过上幸福新生活。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