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突破资源瓶颈创造的奇迹

  • 发布时间:2015-10-24 08:34:3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白雪妍

  荷兰国土面积仅415万公顷,大约相当于两个半北京大小。日前的一次短暂采访的所见所闻,激发了记者一探究竟的欲望——土地资源如此有限,农业生产看似寻常,为什么荷兰可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合作社模式+现代化的生产:

  乳业成为荷兰经济发展的白色引擎

  “6岁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要当一个农民,可能是基因的原因吧,恰好每一代,我们都可以找到继承人。”坎皮纳兰拉文农场(CampinaLandleven)的主人伯特·沃勒令说,他1983年从农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和哥哥安德里安一起继承经营起家庭农场,他们已经是沃勒令家族的第八代奶农了。

  2011年,伯特和安德里安花了150万欧元新建了11米高、利于通风的牛棚,买了包括两台挤奶机器人、四套奶牛按摩器在内的智能农场管理设备。农场一共养了200头奶牛,比荷兰农场平均80头的数量高一些。每一头小牛在出生14天后,都会在耳朵上装一个黄色的“身份证”,记载着身体指标、饲料需要、产奶量等信息。当奶牛走进挤奶区域,机器人即可刷证识别,判断它是否到了挤奶时间。如果正是时候,机器人就将定制的精饲料发放给它,同时通过红外线识别找到奶头,经过清洗、消毒,吸奶器自动吸附到奶头挤奶。挤奶结束,吸奶器自动卸下,奶牛就可以走进牧场,享受一天的阳光和青草。

  “我和安德里安去过丹麦、德国、美国等地方,去看他们怎么经营牧场。我们觉得有四点很关键,我们也是这样经营我们的农场的:维持放牧,关注动物的健康和福利,使用机器代替人力劳动,还要实现高效的生产,用更少的投入做更多的事。”伯特说,与他们相似的18580个荷兰奶业农场,都在进行着相似的革新。虽然荷兰家庭农场至今仍是小规模经营,奶农的教育水平和农场的自动化水平却已日新月异;不过合作社模式的传统依然沿袭了下来。

  “140年前我们家加入了菲仕兰合作社,今天的菲仕兰公司依然属于合作社型企业,我们1.9万名会员拥有公司全部股份,我们和公司是一个整体。”伯特说,在合作社模式下,牧场的牛奶公司必须全部收购,并根据市场行情确定保底收购价,支付给会员。即便公司业绩特定时间内不尽人意,奶农仍能以市场平均价卖出牛奶。

  “奶农提供牛奶,乳业公司用现代化的工业和科技将牛奶加工成奶酪、奶粉、乳清等产品销往海内外。‘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都在追求安全、高效、可持续,让乳业成为了荷兰经济发展的白色引擎。”荷兰乳业协会负责人格鲁特说。2014年,荷兰乳业出口总值达到70亿欧元,乳品出口值年均增长率保持7%,是欧盟内产品销往欧盟外最大的奶制品出口国。

  政府+科研+企业:

  “金三角”模式推动农业发展

  记者有幸采访到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他认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荷兰农业发达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荷兰发达的园艺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荷兰绿色智慧园艺公司(GreenQ)测试中心的温室内,正在进行一个新一代番茄栽培理念的项目,阳光透过屋顶的钢化玻璃投射进来,室内气候通过由计算机创建的一个高效温度和湿度模式进行控制。一株株番茄成行栽种在一种矿物棉(岩棉)上,温室屋顶收集的雨水与肥料按照最优比例进行拌合,通过滴灌系统供应给植物,未被植物吸收的水被清理并再次利用。农业工业化生产在这里实现。

  “隔壁的温室里还在测试人工补光、提高产量等项目。”该公司中国区经理钱田向记者解释说,“比如说飞利浦研发出专门用于植物生长发育的LED灯,他们会把灯给科研机构进行实验,然后把科研结果送来做推广测试,测试出来一整套栽培管理模式,之后就可以向市场推广了。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荷兰农业‘金三角’模式,政府出政策和资金,鼓励科研部门研发新的技术,鼓励企业开发新的园艺产品,再将科研成果推广到生产中去。”

  在祖孙三代一同经营的瓦尔(HvdWaal)彩椒家庭农场的玻璃温室中,记者见到了与番茄测试温室中类似的岩棉培育方式,光、温、湿、热、肥、水、二氧化碳都通过智能控制,为彩椒生长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防治病虫害则采用生物办法,由专门的生物防治公司提供捕食性昆虫、寄生虫和真菌,来对付其各自的天敌。

  新鲜农产品中心负责人罗登伯格告诉记者,荷兰有1万多公顷的温室,其中一半用于种植蔬菜,另外一半用于种植花卉、盆栽植物以及培植幼苗。瓦尔家这种无土栽培的现代化温室,在荷兰已经连片成栋。这也使得荷兰每公顷蔬菜的产量比欧盟成员国的平均值高出几乎一倍,而用水量却远远少于其他欧盟成员国。

  “荷兰果蔬产业是全球可持续健康农业生产的领袖,果蔬上较低的有害物残留量可以反映这一结论。在我看来,供应链合作是成功的关键。”荷兰食品事业部负责人阿克曼如是说。育种商、种植商、供应商、大棚建造商、智库中心、批发商、物流商和零售商共同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创新型产业链条,他们各司其责、相互链接、协调一致,在政府和银行的支持下,让荷兰的洋葱、番茄、胡萝卜、黄瓜、梨等新鲜与加工果蔬走向了世界。

  创意+实践:

  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可持续的方案

  “我们正在鹿特丹港口的水上实践一项新的创意——漂浮农场。”建筑师彼得·范·温格登说,“当我们面对人口增长的压力、城市化和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何不试试一种创新、可持续、可复制的水上解决方案——建在水上的都市农业。”

  彼得向记者描述了他的设计:农场漂浮在海上,离陆地不远,由3条走廊与陆地连接。农场分为上下两层,屋顶铺上太阳能电池板,提供能源供给。农场的上层用来养牛,可以容纳60头牛,每天生产5000升牛奶。排泄物则通过上层地面的特殊设计,收集到下层的一个小隔间里,用来生产沼气和制作肥料。生产的能源、制作的肥料除了自我供给,还可以对外出售。下层还包括生产牧草的温室、奶产品生产加工车间以及海水淡化等功能区域,让养殖、供料、废物处理、能源供应形成一个闭环,实现自给自足。

  根据彼得的预算,漂浮农场总投资需要300万欧元,虽然建筑材料费用略高,但买水域的钱却比买土地的钱便宜,最终算下来,两者相差无几。按照每年出售牛奶、能源和奶制品收入80万欧元来算,加上人工和维护费用,预计7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漂浮农场不仅可以建在海上,还可以建在河流、湖泊等一切有水的地方。为什么政府支持我们实践这个理念?因为它缩短了物流,减少了运输造成的污染,有观光教育的作用,还可以用循环方式生产出新鲜的食物。”彼得说,漂浮养鸡场和漂浮蔬菜温室也已经在筹备建设中。

  除了漂浮农场,2011年开始依托瓦赫宁根大学构建设计的“食品谷”也逐渐成形。“食品谷”位于荷兰中部,整个区域包括8个城市、33万居民。每个城市选出一名委员组成区域委员会,8个城市的税收作为资金来源。埃德市副市长约翰·威郎对记者说,他们希望“食品谷”最终可以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城市三角洲,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三方在这里密切合作,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去年2月,伊利集团与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在“食品谷”成立了欧洲研发中心,在这个食品领域的“硅谷”中,伊利将能够与诸多顶级研究机构合作,吸引全球顶尖的乳业科学家加盟,打造中国乳业发展的智力引擎。

  “如何在2050年养活全世界90亿人口?这是我们必须试着去回答的问题。我们将努力通过一个个故事向大家展示荷兰以及世界各国贡献的可持续方案。我想,以少搏多、食品安全、精诚合作,就是目前农业领先行业正在实践的创新解决方案。”瓦赫宁根大学教授西蒙·温克说。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