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一个人的大众文化记录

  • 发布时间:2015-10-21 04:33:54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贾 妍

  文化记者王小峰似乎不太适合做公开访谈,他声音低沉,叙述偏长,但这并不妨碍他以访谈对话公众人物,并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稿件后,刊发在《三联生活周刊》。作为这家颇有影响力杂志的主笔,王小峰的采访对象名字响亮:崔健、王菲、周杰伦、窦唯、王朔、贾樟柯、许巍……十五年的采访,三百万文字的成稿,无意间让王小峰记录下了中国流行文化的一个侧影,从中筛选汇编的文章,是王小峰的新书《只有大众 没有文化》的内容。这个书名沿袭了王小峰的惯例,和其之前的著作《不许联想》《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等一样,用否定句式定义书名,51万字的容量,也让这本书厚度超常,和荧光绿的封面一样,吸引眼球。

  平头,偏瘦,戴黑框眼镜,穿休闲衣服,生活中王小峰低调寻常,个性的自我与写作的犀利,只呈现在文章之中。那日出现在西安万邦荟客馆的王小峰,坐在灯光之中,身体陷在沙发中,手拿话筒,讲述自己采访经历时,语气平和,故事自然,只在若干片段的讲述中,才会寒光闪现,略露锋芒。

  不真诚,王小峰最不喜欢这样的采访对象,罗大佑、郭敬明被他点名批评。郭敬明少年老成,永远会把采访者带到他的思维逻辑里,为此,王小峰狠下工夫研究其个性,平常不太准备采访提纲的他,专门准备了39个问题去打破郭敬明的逻辑。而罗大佑面对媒体的回答,大多数都是在复述,没有多大价值。在文化采访中,学法律出身的王小峰执拗地保持着理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而这也让他显得与众不同,他说:“我不太在乎别人怎么去说,我永远是把一个人,一个事,或者一个现象放在某一个时期的背景下去思考。我不喜欢四平八稳的写作。”

  在王小峰看来,文化是非常扎实的“东西”,但是在当下,文化上面漂浮的像灰尘一样的东西,那就是“文化现象”,只有当“文化现象”落地,文化才能真正回归自身,文化是应该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可借鉴内容的东西。若是将此设定为标尺的话,当下的一些所谓文化事件明显是不合格的,进入不了文化范畴。王小峰认为,“真正的大众文化是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前提下,为了满足精神需求才出现的。它的目的是丰富生活内容,它的方式是精神消费。当消费关系形成,大众文化才能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人精神世界的实质——这才是大众文化的核心所在”。

  《只有大众 没有文化》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反抗一个平庸的时代。对于这个论点,在封底,王小峰给出了自己的论证:“大众文化已经越来越直接、简单,粗暴地成为一个变现的工具,不仅制造者逐步丧失理性,连同这种文化下培养出的受众也丧失了理性,集体沦落成毫无审美情趣和判断标准的纯消费动物,出于情感、利益或者低级趣味的驱动,消费者已变得胡搅蛮缠。今天的大众文化消费像雾霾一样窒息和麻痹人的灵魂。”长期关注音乐、影视、戏剧、文学等,王小峰也勾画出了理想的大众文化:“理想中的大众文化是有序有条理的,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创造出很多令人兴奋的文化产品,它大众,进而厚重。”

  《只有大众 没有文化》文字多是访谈记录,是在讲故事、记录事实,更像是一些案例,阅读这些故事与案例,便仿佛穿行在中国大众文化的现场,看歌手汪峰做了摇滚“叛徒”,听导演宁浩检讨自己,琢磨编剧廖一梅怎样从心里拧巴出一头犀牛,聊聊春晚是如何成为事先张扬的自娱自乐……当然,还有崔健的二十多年,许巍的平凡生活,还有那棵没长大的朴树,等等,在这些案例中,王小峰的犀利文字,就像一把锋利之剑,直指文化之穴,不为讨好,也不屑追捧,他只是用冷静的书写,如实记录,而这无疑提升了王小峰作为一个文化记者的存在价值。

  从采访名单中,显而易见的是,相比于文学、影视、戏剧等,王小峰对音乐的偏好,在这本书封底的条形码中,暗藏着王小峰精选的25张歌单,他相信经典音乐会串起几代人的记忆。这是王小峰的温情一面,也是其文化记录的质朴底色。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王小峰/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5年版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