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抢救的是“地名文化”留下的是乡愁

  • 发布时间:2015-10-14 00:29:19  来源:宁波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苑广阔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曾将“地名”喻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然而,据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数据显示,近30年来,我国有6万个乡镇名称和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弃。近期,记者跟随浙江省民政厅展开专项调研,走过近10个县市、乡村,对如何更好地抢救“地名文化”有了更多反思(10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地名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包括了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两个层面。地名语词揭示了地名的语源文化内涵,地名实体文化体现了其所指代实体的地理、历史和乡土等。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二者共同构成了地名文化的全貌。地名文化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民族的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单纯讨论“地名文化”,很多人可能会不以为然,但是如果有人向我们提起一个耳熟能详的地名,比如我们的家乡,比如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地方,就会在我们的心底激起层层涟漪:或者唤起我们对过往的美好回忆;或者让我们感到温暖。这实际上就是“地名文化”的影响力,也是很多人把地名当成了乡愁寄托的原因所在。

  然而,现在很多地方为了发展旅游经济,或为了招商引资而兴起了一股“改名风”,因为一部热映的电影、一本畅销书乃至一种被过度炒作的特产而改名的城市比比皆是,更别说是乡镇和村庄的改名了。这些地方的新名字看上去很“高大上”,但是随着旧的名字被丢弃与割裂的,却是名字背后的历史、文化与乡愁。

  地名是有生命力的。比如浙江省有个嘉善县,“嘉善”二字便与“地嘉人善”的乡风民俗有关。而当地更是充分利用了地名所传递出的乡风民俗,把这种历史与文化基因继承下来,想方设法弘扬地名文化中的“嘉”与“善”元素,对劝导当地人向美向善,对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乡愁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最终要在具体的事物上得到体现。而这些勾起我们乡愁记忆,唤起我们乡愁情感的事物,必定会有一个或者蕴含历史典故、或者附带神话传说、或者纪念当地重大历史事件的名字。相思江、仙女湖、孝德井、崇善路……所谓乡愁,所谓集体认同感,正是由这些地名所寄托与传承的。

  要抢救这些充满文化韵味,包含历史基因的地名,一方面需要我们扭转时下的“改名风”,不要动辄为了眼前利益而改名;另一方面,当我们随着城市的扩建而需要命名新的地名、桥名、路名的时候,不妨多挖掘一下当地的人文历史、文化典故,然后赋予它们一个值得流传的名字,而不是懒惰到以“×二路”“×三路”来代替。

  而这一切,无疑需要法律与制度的保障。从2012年起,浙江省在修订《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时,已明确把地名文化遗产内容纳入规划,确立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地位。《办法》明确规定,浙江千年以上的古地名,原则上将不允许变更或撤销。500年以上的,凡纳入古地名文化保护名录,也不能轻易改变或撤销。这也让我们看到了留住“地名文化”,进而留住记忆与乡愁的希望。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