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解读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

  • 发布时间:2015-10-12 20:44: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9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纲要》提出,到2030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合作发展体制机制顺畅运行,成为我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合作区。

  这份《纲要》的出台,对于加快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有何重要意义?环渤海地区涉及省份多,区域面积大,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中应如何优化空间布局?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负责人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的采访。

  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环渤海地区一般包括京津冀、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地区,主要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5省市。更广义的环渤海地区,除上述5省市外,还包括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记者了解到,《纲要》中环渤海地区涵盖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和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共7省(区、市),国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2014年末常住人口3.14亿人,地区生产总值18.5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4%、23%和27%。

  上述负责人表示,这一区域位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结合部,幅员广阔、连接海陆,地理位置重要、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是我国唯一地跨四大区域板块、既沿海又沿边的经济区,也是最具综合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在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纲要》提出,要努力把环渤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新引擎、区域协调发展体制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面向亚太地区全方位开放合作门户,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取得更大进展。

  根据《纲要》,环渤海地区合作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其中,到2020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初步形成,7省(区、市)合作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市场要素对接对流、社会保障共建共享等重点领域合作取得实质突破,合作机制基本形成并有效运转。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取得进展,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扶贫开发取得积极成效,区域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到2025年,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对外开放一体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统一开放大市场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到2030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合作发展体制机制顺畅运行,成为我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合作区。

  破解区域合作的瓶颈因素

  根据《纲要》,环渤海地区要形成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以辽中南、山东半岛地区为两翼,以山西和内蒙古为腹地,带动“三北”、辐射东北亚、对接“一带一路”的空间开发新格局。

  不过,环渤海地区涉及省份多,区域面积大,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这位负责人指出,推动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必须把破解这一区域合作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因素作为实现合作发展的重要抓手。

  记者了解到, 针对当前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中存在的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区域内市场分割、产业趋同、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现象依然突出、资源约束日益显现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纲要》提出了合作发展6方面的重点任务。

  在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明确协同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交通枢纽等交通网络,强化能源保障,提高水利支撑,健全信息体制,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紧密、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增强对区域合作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在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方面,提出将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特别是渤海生态环境联合整治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规划引导,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重点开展生态屏障建设、大气污染防治、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共同创建天蓝水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好家园。

  在产业对接合作方面,将把握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契机,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大力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业合作,优化工业布局,提升服务业水平,推进产业转移承接,共建科技创新体系,为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方面,将充分发挥既沿海又沿边的区位优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打造国际航运枢纽,支持开发开放平台建设,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共同构建海陆统筹、东西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努力提升环渤海地区国际竞争力,建成面向亚太地区全方位开放合作门户。

  在完善统一市场体系方面,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消除地区间隐形壁垒,抓紧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全面推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奠定坚实制度基础。

  此外,还将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优化城镇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切实扶持贫困地区,重点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和制度对接,将环渤海地区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协调、社会稳定、公平和谐的示范区。

  形成深化区域合作的机制保障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涉及7省(区、市)和方方面面,协调推进难度大。上述负责人表示,加快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需要国家层面加强指导和支持,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7省(区、市)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推动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和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形成深化区域合作的机制保障。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环渤海地区自发建立了一些有效的合作机制,特别是成立于1986年的“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2008年后更名为“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作为政府间主要的区域合作组织,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公共服务领域对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要认真总结现有合作机制的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丰富合作内容、完善合作方式,进一步发挥好其在政策协调、项目协同推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调动和发挥7省(区、市)的积极性,《纲要》明确提出,建立由北京市牵头的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协调机制,协商制定合作发展框架和重大战略,共同解决区域合作中的突出问题。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此前已就协调机制问题提出了初步考虑并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相关工作正在抓紧推进。

  上述负责人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并配合北京市加快推进建立环渤海合作发展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好协调机制的作用。同时,要按照《纲要》的要求,完善省(区、市)间双边合作机制,编制实施双边合作规划,推进落实已签订的合作协议;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合作,推进建立重点领域合作机制;支持组建区域性行业协会和商会,引导社会组织在合作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工作推进体系。(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