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互联网或成中国电影弯道超车"加速器"

  • 发布时间:2015-09-27 13:41: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长春9月27日电(记者段续 吴昊)中秋、国庆假期,是中国电影市场最为火爆的档期之一。但和以往不同的是,如今许多中国观众开始在网络上订购热门场次的影票,网上的影评和推荐也成为他们观影的重要参考。

  这只是互联网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变化之一。事实上,在中国电影界,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互联网和电影碰撞后可能发生的变化,憧憬着互联网能让中国电影“弯道超车”。

  “截至目前,2015年全国票房已经突破300亿元。”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康健民说。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电影票房已实现近50%的增长。

  中国已是全球最重要的电影票仓之一,今年票房收入预计可达400亿元,未来几年有望与北美电影市场100多亿美元的票房持平。这其中,互联网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刚刚结束的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讲演、讨论、接洽、交流……如果不带上互联网概念,似乎都会显得“不入流”。这个电影节是中国最为著名的电影盛事之一,众多顶级电影人士参与其中。

  与会人士普遍认为,互联网正在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电影工业的所有环节,“无孔不入”。

  “网络公司拍电影,电影公司建网站,从大屏幕走向多屏幕,全面融合已不可逆转。”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光明说。

  中国电影已经开始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红利。今年仅7月一个月,中国国产片票房就达到52.5亿元人民币。《捉妖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煎饼侠》三片联手贡献近34亿元,占比超6成。

  其中,《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主创团队利用互联网众筹模式筹集拍摄资金,《煎饼侠》构思直接来源于网络,观影者大都是网络剧的拥趸。

  “有些电影还未上映,就已经通过网络预售票取得巨大票房。”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俞剑红说,利用大数据手段对电影票房的分析,前期宣传更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这就是互联网的魔力。“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创作者通过微电影、网络剧声名鹊起。”上海交大科技影像创作中心主任李亦中说。

  数字化拉低了电影的准入门槛,越来越多人参与到电影创作中,正在形成雄厚的人才储备基础,“就像足球大国巴西,几乎每个人都在踢球,球星频出也就不足为奇。”李亦中说。

  “《煎饼侠》就是一个从互联网到大电影的最好例子。”曾拍摄过《大笑江湖》等电影的导演朱延平十分欣喜,“这是一个很棒的链接,能为大电影储备人才。”

  中国已是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电影票仓,近些年,每年近百分之三十的增长率令人瞩目。“如今,一部电影的收入,三分之一装在出品方口袋,这三分之一里面的三分之一又是来自互联网的版权收入。”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说。

  在中国,电影的互联网版权收入每年成倍增长,来来几年可能会与院线收入持平。互联网风口上的中国电影,似乎正在积蓄着万马奔腾之势。

  繁荣景象背后,言必称互联网的局面也引发了许多电影界人士的担忧,赚快钱的冲动、重营销轻内容、用炒作博取眼球,“互联网并非万能。”资深发行人刘嘉说。

  “中国电影产业基础薄弱。”在刘嘉看来,过度迷信大数据和互联网让许多电影人不再将重心放在好故事和好内容上,“无序的发展,大数据就会变成大忽悠。”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电影正处在电影工业化的关键时刻,互联网只是工具,并非最重要环节。一边是市场火爆,另一边却是大量制片企业入不敷出,结构性矛盾依然待解。

  “比如最近大热的《小黄人大眼萌》,是从《神偷奶爸》衍生出来的动画片,这种发展单靠互联网营销难以做到。”刘嘉说,最需要提高的还是电影内容和创业的硬实力。

  按照中国的人口体量,电影市场的消费空间依然巨大,既要站在互联网的风口,还要重视原创和影片质量。“必须这么做。” 李亦中说。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