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西藏多举措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 发布时间:2015-09-23 02:00: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近年来,西藏围绕“扶谁的贫?谁去扶贫?怎么扶贫?”,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创新精准扶贫模式,四年来精准减少贫困50余万人。

  但因自然灾害和疾病多发,贫困群众能力贫困问题突出,精准扶贫机制不完善,西藏扶贫开发工作仍存在返贫率高、“硬骨头难啃”等困难,成为制约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西藏干部专家建议,应进一步探索创新精准扶贫的新方式,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激发机制体制内生活力,让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致富,加快农牧区脱贫致富步伐。

  根据国家划定的年收入2300元的贫困线新标准,2010年底西藏贫困人口为83.3万人,占西藏农牧区总人口的34.42%,贫困发生率全国最高。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扶贫开发紧紧瞄准83.3万贫困人口,围绕“扶谁的贫?谁去扶贫?怎么扶贫?”,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创新“合作社+能人+贫困户”、“党支部+能人+贫困户”等精准扶贫模式,四年来减少贫困50余万人。

  今年60岁的仓觉,是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古荣乡嘎冲村村民,因为家中仅有3口人,劳动力不足导致家庭贫困。2013年,经县里扶贫办牵线,她成了嘎冲村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帮扶对象。合作社每年为她提供免费鸡苗,并负责收购藏鸡蛋,去年收入超过5000元,年底还从合作社分红了1800元。

  找准贫困对象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为解决过去部分扶贫对象信息掌握不全、一些扶贫资金“撒胡椒面”、“大水漫灌”等现象,自治区扶贫办逐步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把有限的专项扶贫资金用到贫困群众身上。如今,像仓觉这样,西藏的贫困人口都有了《贫困扶持证》。

  找准扶贫对象后,西藏把“能人”作为扶贫的主力军之一,以探索“先富带后富”的实践。“去年政府投入70万元的扶贫资金,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我们开始帮扶70户贫困家庭。”嘎冲村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格桑次仁说。被确立为扶贫项目的“能人”后,他的压力更大了。

  拉萨市扶贫办副主任次仁说:“这些能人有经验、有技术、有头脑,具备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能力,通过扶持他们经营一批项目,既能让贫困家庭有工资性收入,又有分红等硬性保障收入,扶贫‘拔钉子’效果明显。”

  得益于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西藏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人口已从2010年底的83.3万人减少到目前的约32.7万人,扶贫对象占农牧区总人口的比例由2013年的18.73%减少到目前的13.63%。四年时间贫困人口减少约50万,贫困人口减少过半。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存在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带动不强等特性,同时也存在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等主观问题。

  第一,西藏困难群众多,群众困难多,这是由西藏区情所决定的,也是影响扶贫开发的关键问题。第二,经过连续多年的开发式扶贫,目前剩余的贫困群众大都处于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区域,要使这些群众实现脱贫,啃的是“硬骨头”,打的是扶贫“攻坚战”。第三,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腹心地区与偏远贫困地区、发展条件较好地区与发展条件较差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资源拥有量与贫困人口数量不能形成正比。第四,精准帮扶机制不完善,对贫困人口的底数掌握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存在着将“特惠性”政策变为“普惠性”政策的现象。

  专家表示,扶贫工作应切实做到“四个坚持”。

  一要坚持量体裁衣。科学分析贫困群众致贫原因,号准贫困群众的脉搏、对症下药,合理制定帮扶计划。通过定人员、定计划、定目标、定责任,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一村一户责任人”的帮扶措施,推动扶贫开发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做到规划到户、资金到户、项目到户、措施到户,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二要坚持分类施策。准确把握建档立卡对象自身实际、贫困地区优势资源,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什么问题最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实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帮扶措施。

  三要坚持精准考核。建立扶贫开发工作考核问责制度,将资金分配与减贫人口、绩效考核、重视程度相挂钩,突出地市县项目选项、建设、监管主体、效益、责任主体,积极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建立竞争性资金分配机制,发挥扶贫考核在资金调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四要坚持激励约束。实行更加严格的约束、考核、管理、退出机制,采取贫困户纳入扶贫政策的一整套程序和标准,对落实帮扶政策贫困户进行精准考核,让该退出的及时退出,让该帮扶的及时纳入,做到底数清、帮扶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