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两头乌”保卫战

  • 发布时间:2015-09-21 15:32:32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湖北日报讯 记者胡祥修 胡琼瑶 实习生邓珉

  一头一尾黑黝黝,中间肚皮白花花,憨态可掬的通城“两头乌”土猪,曾经以肉质鲜美而享誉四方。然而,上世纪90年代外来“洋猪”悄然兴盛,“两头乌”逐渐黯淡,几临绝种。如今,随着人们消费品质的提升,被遗忘的“两头乌”再次引发关注——

  “洋猪”冲击,“两头乌”淡出市场

  “传世华中两头乌,天下极品在通城。”国内肉质权威专家张伟力这样赞评。

  通城两头乌,是两头乌土猪的典型代表。两头乌以通城为中心,主要分布于崇阳、赤壁、通山,以及湖南临湘、江西修水等地。

  “我这个畜牧局长,都未必能吃上几次正宗两头乌猪肉。”14日,通城县畜牧局局长熊金国对记者笑言。

  名气大,为何产量极小?熊金国告诉记者,通城两头乌以玉米、红薯、米糠、青菜等传统饲料为食,饲养周期近10个月,最大只能长到100公斤左右,虽然味道鲜美,但由于养殖周期长、饲料成本高,农户不愿饲养。

  大坪乡栗坪村农民李秀龙告诉记者,两头乌的养殖成本高出普通商品猪一倍多,费工费时。他饲养两头乌土猪,只为过年自用。

  通城两头乌有几百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嘉鱼、洪湖、监利、仙桃等地农民,常携鱼、油、棉、麻等物,到通城交换“两头乌”回去饲养。

  直至上世纪90年代,“洋猪”品种被引进到国内,以生长快、瘦肉率高等优势迅速占抢市场,短短10年间,通城两头乌便风光不再,市场上难觅踪影。

  拯救保护,留下纯正血统

  65岁的徐三平,曾任通城县畜牧局局长多年,人称“保种专家”。2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拯救和保护通城两头乌种质资源。

  “走村串户搜集纯正血统的公猪,买回来反复进行育种试验,取优去劣。”这些年,徐三平还带出了10多名徒弟,让保种事业后继有人。

  几代人的心血终于有了收获,通城两头乌共保留下来11个血统,目前养有18头种公猪、120头能繁母猪,2011年,“通城猪”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经申报评审,通城两头乌列入首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种质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通城县国营种畜场具体承担两头乌种质资源保护任务,场长黎旺明告诉记者,每头公猪和母猪都要建档立卡,形成每个血统的系谱图,不能出任何差错。

  记者看到,所有的猪在耳朵上都贴上了醒目的数字标签,它们分别住在不同的“房间”,以防无序配种。黎旺明介绍,一头公猪的繁育期约五六年,在这个时间内,从中筛选出遗传特征好的后代进行再繁育,让血统无限延续。

  从去年起,通城县政府每年拿出60万元作为两头乌保护科研补贴,同时划定五里镇、马港镇、四庄乡、大坪乡4个乡镇为通城猪保护区,52个村为保种基地村。

  中国地方猪保护委员会专家彭中镇教授曾经多次到通城调研,他坦言,两头乌的保种卓有成效,后代遍及全国各地60多个县市区。

  破解弱点,欲与“洋猪”试比高

  两头乌土猪要想传承下去,须克服生长太慢的弱点。

  既要保护也要开发。通城畜牧部门主动“求变”,与华中农业大学、北京畜牧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进行选择性杂交育种,历经8年成功培育出“鄂通两头乌”改良猪和“鄂青一号”优质三元猪,不仅保持了两头乌土猪肉质细嫩鲜美、繁殖率高的优良特性,还兼具了“洋猪”体型大、生长快、瘦肉率较高的优点。

  “提档升级”之后的通城两头乌,开始吸引民间资本的目光。

  云志生态养殖公司是一家传统养猪企业,转向大规模饲养“鄂通两头乌”。场长郑建保介绍,公司年出栏4000多头,价格比一般猪肉要高出20%以上。

  新三汇绿色农产品公司成立了两头乌养殖合作社,并投资千万元兴建了肉制品生产车间,专门加工两头乌火腿、香肠、腊肉等产品,广销武汉以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头猪卖出了三头猪的价格,2014年销售收入1600多万元。如今公司已在淘宝网、微信上开设店铺,进军私人订制的高端市场。

  保种、改良、养殖、加工,多方面齐头并进,市场影响力与日俱增,通城两头乌正逐步长成大产业。今年通城又引进4家大型畜牧企业,一年可出栏种猪和商品猪近10万头。

  土猪产业的开发,也并非一帆风顺。郑建保向记者诉苦:由于咸宁没有省级资质的屠宰场,两头乌鲜猪肉进入武汉、北京等大城市超市受阻,目前不敢贸然大规模生产。新三汇公司副总胡水龙则表示:对重新崛起的通城两头乌,消费者还有一个认识过程,同时市场上也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品牌保卫也非一日之功。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