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福州渔业再扬转型风帆

  • 发布时间:2015-09-21 05:27:56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渔业是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近年来福州市在水产养殖、加工和远洋渔业方面不断创新,蓝色版图越画越大——

  福州连江县坑园镇下屿村的渔业码头上,海风阵阵,南洋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郑仕立正拨着手机,他要和搬运公司联系,把堆放在眼前的100多张渔网、1000多片篮盖以及发动机、增氧机等渔业器具装到船上,运往印尼巴淡市。

  “此次回来主要是采购一些生产用具,在印尼这些工具价格很高。去年,我们在巴淡市海上养殖场养殖了几百箱的东星斑、青斑等高档海鲜产品,收成很好,而且在印尼很快销售一空,市场行情看好。回国采购这批生产用具,就是下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要用的。”郑仕立兴奋地描述着他们在异国的创业情景。

  下屿村渔民漂洋过海到印度尼西亚开展“海养”,是近年来福州市渔业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扬帆四海,蓝色版图正越画越大;耕海牧渔,福州海洋渔业正在华丽蜕变。

  养殖:从粗放转向高效生态

  行进在福州黄岐半岛的黄岐、安凯、筱埕、北茭等乡镇,目光不时被沿途密密匝匝的深水网箱所吸引,在那连片的蓝色水域下面,正静躺着当地渔民的“金疙瘩”——鲍鱼。

  作为全国鲍鱼养殖第一大县,早在2010年,连江县就获得了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的“中国鲍鱼之乡”称号。目前,全县鲍鱼养殖量已超过10亿粒,形成“育苗—养殖—加工”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逾20亿元,成为当地的水产支柱和特色产业。

  目前,在福州全市已形成了以鲍鱼、海带、南北白对虾、鳗鲡、海参、金鱼等为主导的多个特色优势产业。不仅如此,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州一大批水产养殖企业已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品种养殖向名特优新品种养殖转变,由粗放式养殖逐步向高效生态型转变,从追求产量增长转向更加注重效益的提高。

  以鳗鲡养殖为例,福州的鳗鲡养殖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地。但是过去鳗鲡养殖要依靠“大量换水”和“药物防治”,这使得鳗鲡的“药残”问题一直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阻碍。如今,这一妨碍出口的难题已被攻破。

  “在传统养殖方法中,6万尾鳗鲡苗每天要换水100吨,一家大型养殖场一天要换水1500吨左右。而采用新型循环水系统进行养殖,6万尾鳗鲡苗只要25吨水,并且不用换水,节水效果十分显著。”位于连江琯头的南国风(福建)水产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适应海水和淡水多品种养殖的工厂化智慧型生态养殖系统。据测算,南国风(福建)公司的工厂化与传统保湿鱼池养殖相比,产量提高了5倍,效益增加了7倍,节约用水约99%,节约用地约78%。

  近年来,福州市在积极推广碳汇渔业等生态养殖模式上也取得了突出成效。碳汇渔业是指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碳汇养殖不但能确保水产品的安全,还能保护海洋环境。福清开发出了浅海人造组合沉箱礁同箱分层试养海参、鲍鱼新技术,罗源县采用的南美白对虾高地循环水养殖技术以及在全市推广的岛礁鲍鱼、海参底播和海参、鲍鱼笼式混养,南美白对虾池塘微孔增氧等技术与养殖模式,都是确保渔业养殖从粗放向健康高效生态稳步发展的新技术,成为全市今后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

  加工:由初级向精深发展

  在福州,彩云鲷、海鲫鱼、春瓜鱼等一批早期成功养殖的海鱼,早已成为市场上的“大路货”,价格也一落千丈。“挑剔”的消费者对海产品有了高水准的需求。如何加快发展“名、特、优、新”的无公害绿色水产品,开发一批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具有地方特色的深加工主导产品,成为福州市海洋渔业管理者们的新课题。

  为此,近年来福州市不断优化水产加工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通过项目带动,资金引导,加快低值水产品、水产保健产品综合开发,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向纵深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水产加工品不断涌现。

  福清螺旋藻养殖加工在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创新升级上是一个较好的案例。国内螺旋藻最贵时卖到20万元/吨,但是伴随着螺旋藻企业的快速扩张,螺旋藻养殖趋于饱和,价格暴跌至每吨两三万元。

  “以前一块13万平方米的养殖基地一年可以产螺旋藻约80吨,现在可以产300吨。2012年以后,一些中小型螺旋藻生产企业要么被大公司收购,成为养殖基地;要么被市场淘汰,自生自灭。”福清新大泽公司负责人李先生告诉记者,在螺旋藻养殖加工创新转型升级过程中,加强产品精深加工一直是该公司重要的发展战略。

  “产品精深加工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多创外汇。一般来说,螺旋藻片和螺旋藻粉是初级加工产品,螺旋藻藻蓝蛋白和螺旋藻多糖是精深加工产品,目前省内多数企业仍是初级加工,螺旋藻片和螺旋藻粉只能卖40元/公斤,而加工成藻蓝蛋白可以卖800至1000元/公斤,精加工成螺旋藻多糖则可以卖1200至1500元/公斤。”李先生告诉记者,新大泽公司每年投入500万元以上的科研经费,并且加强和国内多所院校合作,不断创新,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加工藻蓝蛋白产品。目前该公司开发出了螺旋藻保健食品、医药类、精细化工类、水产饲料添加剂等四大主导产品,螺旋藻年加工量突破2000吨,小球藻500吨,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上捕捞:由近海到远洋

  福州是中国远洋渔业捕捞发源地,去年远洋渔业产量23.6万吨,产值31亿元,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现在传统养殖业已有诸多限制,近海养殖捕捞空间有限,必须走出去,从近海向境外、远洋发展是必然趋势。”福州多家远洋渔业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国内近海海域的渔业资源日益匮乏,近年来原来主要经营近海传统捕捞的渔业公司纷纷转向过洋性远洋捕捞。

  到印度洋捕捞金枪鱼,到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公海捕鱿鱼……福州宏东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是福州市远洋渔业“走出去”的典型代表。2012年,该公司斥资近1亿美元,在位于非洲西北部的毛里塔尼亚建立了占地9万平方米的综合渔业基地。如今,这个福建省最大的境外远洋渔业基地已初具规模,拥有几十艘捕捞渔船、4500平方米加工厂以及船舶卸货码头、修造船厂。“我们远洋捕捞的深海水产品包括黑虎虾、墨鱼、金日鲈、香蕉虾等,它们来自印尼海域、太平洋或印度洋公海、西非海域。”宏东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公司的近海作业渔船、工业捕捞船已驶进印尼等专属经济区,设立了福州、毛里塔尼亚两个渔业基地,产值大幅提升。

  从远洋捕捞到境外养殖,从开设交易所电商平台到深化多国渔业协作,近年来福州远洋渔业的规模越做越大,已拥有作业门类齐全的捕捞渔船和远洋冷冻运输辅助渔船,远洋渔船的航迹遍及三大洋及20多个国家专属经济区。据统计,目前福州共有远洋渔业企业15家,外派远洋渔船462艘,渔船作业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三大洋的公海海域,以及印尼、缅甸、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和毛里塔尼亚等沿海国家专属经济区,并在东盟和西非建立了6个远洋渔业捕捞配套基地、5个境外水产养殖基地,初步形成了集捕捞、运输、加工、养殖、销售于一体的海外渔业发展体系。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