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7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纯文学 离我们有多远

  • 发布时间:2015-09-05 01:31:1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诗和远方”的向往,恰证明了诗意和情怀在日常生活中的缺失。在洒满朝霞的清晨读一首诗,在周末的午后蜷在沙发里看一部令人快意的小说,在夜雨霏霏时趴在暖暖的被窝里读一段措辞典雅精妙的散文,在不经意中被某段情节、某个人物、某句话甚至某个词瞬间戳中而心怀激荡……这是多久以前的体验?

  看到日前发布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结果,平日里自诩为“文学爱好者”的我不禁汗颜——除了《江南三部曲》和《黄雀记》,其他三部作品我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详”。即使是在“汇集一亿文艺青年”的豆瓣社群,这些获得了“我国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最高奖项”的作品页面也显得寥落而冷清,点读人数和评论人数都仅仅停留在千位甚至百位,慕名而来,翻开书册读不到百页就半途而废者亦不在少数。

  于这个流年电转的时代,过快的生活节奏、过大的工作压力使文学成了与生存无关的“身外之物”,我们读书,在很大程度上已非兴趣使然,而是出于种种功利目的,当然也就无从体会阅读的快乐。地铁上偶有人捧读书本,看的也多半是英语教材、资格考试、经管、股票或励志类读物,人们已经很少停驻脚步静定内心,花时间去读一读“无用”的诗歌和小说。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崛起造成了信息资源的爆炸,网络信息的超载和搜寻技术的超速使未经筛选的信息大量涌入人们的视野,我们看微博、读微信,订制电子杂志、购买电子书,随时随地能够开启、终止的各种碎片化的“段子”,和以轻松、娱乐为目的的网络文学渐渐取代了主题严肃、注重思想深度的大部头纯文学作品,占据了我们零散的阅读时间。不知不觉间,纯文学的经典作品成了珠穆朗玛峰顶缥缈的云衣,令人心存敬畏,却离我们生活的世界那样遥远,那样陌生。

  恩格斯在评论《人间喜剧》时说:“巴尔扎克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纯文学的本质正是抛除社会功利和精神的表象层面,用文学书写的方式不断探索、挖掘人性之根的终极关怀。林语堂先生将阅读的意义提升至塑造人格和启沃智慧的层面:“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长见识,养性灵。”较之碎片化、浅层化、市场化的作品,纯文学的阅读过程更能激发思想行为的反省与批评理性。较之对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不经捡择地盲目吸纳,阅读严肃的纯文学作品则是一种“原创性”的阅读,经过作者审慎思考的厚重文本能驱动我们去思考人生、锻炼智慧,以思想的共鸣触发灵感的火花。当然,这种思考的“原创”并不一定是指纯粹的理性思辨,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以及由此生发的感性体验,也是一种“原创性”的精神生活。纯粹的文学,它并非空气土壤,却如阳光雨露,同样不可或缺,还带给人以美的愉悦。

  周作人先生在《生活之艺术》中写道:“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动物那样的,自然地简易地生活,是其一法;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又是一法。”在平淡生活里,更多的时候我们无法背起行囊去寻找远方,徜徉在纯粹的文学世界里,或许我们的思绪也会不自觉地飞向比远方还远的地方——那里阳光正好,花朵无数,游鱼漫行,一掠而过。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