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工业遗产上“长”出文创产业园

  • 发布时间:2015-09-02 01:30:4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创新创业园地

  东方风行集团副总经理夏骄阳记得,当年看到显露雏形的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以下简称“莱锦园”)后,他就决定,要把公司搬过来。

  “我们传媒公司太喜欢这样的地方了。”它就在寸土寸金的东四环慈云寺桥以东,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产业园内没有高耸的写字楼,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独栋工作室。

  交通便利,还有花园式低密度办公环境,夏骄阳干脆利落地决定了:就是这里。

  这块开辟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土地,见证了京棉二厂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也见证了它的黯然落幕。

  曾经,它是第一个采用国产设备、规模最大的棉纺织厂,被视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缩影;如今,“变身”后的莱锦园,也成为北京市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标志之一。

  在这里遇到历史

  慈云寺、八里庄、十里堡,这三站地曾是北京市第三、二、一棉纺织厂所在地。

  六十年前,在新北京工业的宏伟蓝图中,东边的棉纺厂和西边的首钢厂成为新北京工业的脊梁。

  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棉纺织厂生产棉纱累计354万吨,生产棉布累计52亿米。每年仅棉布产量,就能给当时800万北京市民发3年以上的布票。

  90年代中后期,老、重工业在重组、破产后迁出北京城区,纺织厂同样难逃“外迁”命运。一厂和三厂进行了土地置换,只留下了二厂。

  经过反复论证,二厂的旧址终于保住了。

  莱锦园就是由二厂弃用的老生产厂房整体改造而成,它成了“保护、挖掘、利用工业文化遗产”的典型案例。

  日本设计大师隈研吾在充分保留原有建筑特色的前提下,采用结构分割、天然采光、立体绿化等措施,将旧厂房改造成了现在这种庭院式的工作环境。

  厂房留下了,纺织厂房特有的锯齿形屋顶留下了,甚至连顶梁也留下了。

  京棉二厂的厂房本来是6万平方米紧紧相连的巨大空间,设计师们将部分厂房内部“掏空”,分割屋顶,开辟出道路方便走车走人。这些厂房的墙体虽然被拆,它的顶梁依然存在,形成园区的独特风景。

  文化传媒公司的集聚地

  8月28日,站在园区锯齿形的木栈道上,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副巡视员陈永平向记者介绍,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北京市文创资产总值14108.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68.5%,文创收入8331.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67.3%,“文化产业成为北京重要的支柱产业。”

  如今,莱锦园入驻企业约170家,就业人员近万人,园区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因为位于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传媒文化类企业在这里“抱团”,能够高效地“互通有无”。

  “这边的大环境对我们公司的发展很有帮助。各类性质的传媒企业都有,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和园区内的小伙伴展开合作。”中国数码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以影视娱乐为核心业务,其公关负责人及雨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入驻莱锦园,公司在业务开展上“省了事”,因为合作伙伴就在身边。

  国棉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综合运营部经理程淑洁介绍,他们就是想在园区打造一个文化传媒类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帮助入驻园区的企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我们不仅提供办公场地,更提供配套服务。”

  工业遗产,阅读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

  此次走访参观莱锦园,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组织的系列活动之一。

  新加坡《联合早报》北京首席特派员赵琬仪报名前来,她在园内企业里走走停停,觉得这里“很清新”:“一个有文化有历史的老地方,怎么跟现代的经济结合?国外也有类似的做法,将有丰富历史的地方改建、翻新、复修,引进新的产业。这里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经指出,工业遗产是城市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也是“阅读”城市的重要依托。“它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记录了普通劳动群众难以忘怀的人生,成为社会认同感、归属感和稳定感的基础;见证了科学技术对于工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见证了工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工业景观,形成了无可替代的城市特色。

  厂房和机器,承载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史,也承载了一代代产业工人的光荣与理想。当城市不可避免地迎来转型,当旧有产业退出历史舞台,如何让工业遗产“活起来”,就成为摆在城市建设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陈永平认为,随着不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产业逐渐迁出,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会以莱锦园这样的改造方式重获新生。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