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针对不利局面 车企结构调整

  • 发布时间:2015-08-31 09:30:54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我国汽车业进入了低速运行期,销量增幅回落,市场压力逐渐加大。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统计分析,今年7月,乘用车销量环比连续4个月下降,同比继上月后再次下降。与上月同期相比,乘用车四大品类车型的销量均呈较快减少;与上年同期相比,SUV销量保持增长,其他车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继1月~6月车企半年考纷纷不及格后,7月最新出炉的产销数据,似乎又在“寒冬”中泼了一盆冷水。然而,车市本身就如同弹簧一样,没有压力,就无法反弹回落。在上半年起伏剧变的汽车市场上,仍然不乏诸多亮点,让汽车产业在疲惫中感到些许兴奋。

  两极分化态势已形成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提起自主品牌,恐怕不自觉地联想起的词都是“廉价”“低端”,似乎只有买上进口的或者合资品牌的车才显得有面子。然而,今年自主品牌却着实杀了一个“回马枪”,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摆脱了对于自主品牌的固有认知。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1月~7月,国产品牌乘用车共销售467.88万辆,同比增长13.5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17%,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高3.69个百分点。自主品牌的突出 表现,主要得益于其在SUV车型上的热销。在7月的畅销SUV车型中,自主品牌就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SUV的热销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自主品牌车企对于市场消费需求的把握越来越准。”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说。的确,自主品牌充分把握住了消费者的需求,尤其是在三、四线市场上,及时调整了自身的定位,生产出排量低、油耗小、舒适宽敞、性价比高的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目前,SUV、MPV两大细分市场依然是自主品牌发展的重要支点,但其发展的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长短腿”,因此自主品牌也开始面临结构上的调整。例如,奇瑞、上汽、长安这样的车企已经率先建立了产品的正向研发体系。

  市场发展速度放缓,有实力的车企调整对策,使得自主品牌车企在乘用车市场上的表现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长安、长城这样趋于成熟的自主品牌车企开始势如破竹,且越走路越宽;而一些边缘车企则纷纷面临倒闭,如青年莲花。在微车领域,也有一些企业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像广汽、吉奥、海马郑州等都已到如履薄冰的地步。结构调整就像是大换血,有活力的企业会持续发展,而衰落的企业则如同坏死细胞一般逐步消亡,这符合市场规律,对提高产业集中度起到了促进作用。

  跨国公司进入深度调整期

  除了自主品牌有抢眼表现外,近期日系车的表现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今年以来,日系车的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中汽协的数据统计,今年7月,日系、德系、美系、韩系乘用车分别销售25.66万辆、24.57万辆、14.64万辆、8.42万辆。日系车的复苏回暖也算是今年乘用车市场的一大亮点。据了解,日系品牌主要是依靠自身产品水平的提高,配合价格上的下调,才取得近期的优异成绩,给竞争对手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在市场及竞争对手的压力下,目前已有一些跨国公司加速了在华战略调整。首先,在产品的研发和导入上,跨国公司一改往日单枪匹马的作战风格,开始谋求合作。日前,就有通用与上汽联手搭建汽车新平台的消息传出。事实上,这并不是中外车企转变合作模式的唯一案例。早在去年 7月,宝马与华晨就开展了一系列的研发合作。

  此外,企业也更加注重技术投入。一向以品牌形象宣传为主的宝马,最近也开始转向了技术宣传,梅赛德斯-奔驰、福特、大众也纷纷发起了技术总攻,这对于一向以塑造品牌影响力为主的车企而言,的确是一个突出的战略方向转移。

  与此同时,很多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关注中国消费者需求和承受能力,调整价格。像东风日产楼兰、上海大众斯柯达野帝、北京现代IX35都根据市场的情况作了一些调整。

  按照市场竞争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战略布局,跨国公司开始更关注中国消费者切身需求的动向,让人们在车市的寒冬中隐约感受到了一丝暖意。没有永远的市场动荡,也没有永恒的安宁。沉浮之间,这些被倒逼出来的结构调整反而颇有成效,助力中国汽车市场拨云见日、重振旗鼓。 (据《中国汽车报》)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