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两位诺奖得主在特殊时期的交锋

  • 发布时间:2015-08-29 01:30:3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科林碎语

  文·尹传红

  历史吊诡,人生奇妙。

  马克斯·冯·劳厄与菲利普·勒纳德,德国两位杰出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另外两位德国物理学大师赫尔曼·冯·亥姆霍兹(能量守恒定律的创立者)和威廉·伦琴(1901年被授予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很早就有了某种交集。谁也没想到,若干年后,身处特殊时期的他们会经历一番剧烈的交锋,亮出各自人生的底色。

  出身于军人家庭的劳厄在学生时代就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位数学教师将亥姆霍兹的一本通俗科学讲演集推荐给他,更增进了他对当时科学主要进展的了解。伦琴发现X射线不久,他就与两位同学合作,做了相关实验去验证。出身于葡萄酒制造商家庭、年长劳厄17岁的勒纳德则早已投师亥姆霍兹门下研习物理学,而伦琴正是用他所设计的一种放电管,于1895年做出了震惊世界的发现。因在研究阴极射线方面所作的重要贡献,勒纳德被授予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勒纳德获奖那年,劳厄返回母校柏林大学,担任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助教,而亥姆霍兹以前也做过普朗克的老师。1912年,劳厄通过实验证实:X射线是一种跟可见光一样的电磁波(而不是像阴极射线那样由粒子组成),但其频率比可见光要高。固体物理学中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开创了X射线结构分析的新领域。劳厄由此成为X射线晶体学的创始人,并获得了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就在这一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4年后的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受此影响,一度成就斐然的德国科学界出现了思想上的分裂和混乱。曾经作出过诸多重要科学发现的勒纳德,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反犹太人的种族主义立场出发,多次在公开场合批判犹太人科学家爱因斯坦(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并鼓吹所谓的“德意志物理学”,同时竭力助推德国军事化。

  1920年,以勒纳德为首的一些德国种族主义科学家在柏林组织了一次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公开集会,肆意攻击爱因斯坦及其科学理论。劳厄闻讯,第二天便与瓦尔特·能斯特(热力学第三定律的确立者、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等著名科学家联名在《柏林日报》上发表公开信,反击勒纳德等人的疯狂行为。

  1933年1月,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爱因斯坦在美国做巡回演讲时,公开谴责纳粹的倒行逆施及反犹主义的暴行,在自己的祖国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被迫从普鲁士科学院辞职。劳厄就此提出了强烈抗议,并督促科学院后来补做了一个声明,声称爱因斯坦是像哥白尼和牛顿那样影响了人类思想进程的科学家,尽管这已于事无补。

  而勒纳德在加入纳粹组织并成为希特勒的科学顾问后,更加肆无忌惮地宣扬希特勒的种族政策,排斥和迫害犹太科学家。作为回报,纳粹党将勒纳德视为德国物理学界的领袖和纳粹在科学界的代言人,并授予他德意志帝国的鹰盾勋章。

  劳厄嗤之以鼻,继续在大学里讲授被纳粹明令禁止的“犹太物理学”。当纳粹的另一位科学界代言人约翰纳斯·斯塔克(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威逼他参加拥护纳粹的集会时,他断然予以拒绝。在当年召开的全德物理学家年会上,劳厄以德国物理学会会长的身份,在致开幕词时别有意味地回顾了大约300年前,伽利略因坚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遭到教会监禁的历史事实,对饱受纳粹欺辱和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表示深切的同情。最后他以这样的话语作结:“然而,在任何压迫面前,科学的捍卫者都具有完全胜利的信念,这信念就是(伽利略的)这一句话:‘无论如何,它在运动!’。”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劳厄从未涉足任何有关军事的科学活动。1939年,他在访问瑞士时更以谴责希特勒不准许德国人接受诺贝尔奖的公开言论,严正表明了他的反纳粹立场。他还以实际行动拯救过一位遭受纳粹迫害的同行,被另一位同行称为“具有威望和勇气、敢于对抗纳粹的罕见的德国科学家”。1943年,从未向纳粹妥协过的劳厄被纳粹当局强令从柏林大学提前退休。

  劳厄以其对抗纳粹的硬骨头精神在国际科学界受到了广泛的尊重。1946年,英国皇家学会主持召开国际结晶学会议,他是应邀参加会议的唯一一位德国学者。次年,法国授予劳厄荣誉军团勋章,以表彰他捍卫人权的尊严和自由的功绩。

  再说勒纳德,德国战败时他已年过八旬,盟军没有对他进行诉讼,只是勒令他离开海德堡,迁居到一个小村庄。两年后,他在那里过世。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