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故乡、母亲与胡适

  • 发布时间:2015-03-27 00:32:5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又是人间三月天,莺飞草长的皖南,空气中浸润着万物生长的甘甜,低山丘陵间稠密的山岭连绵起伏,一些古老的村落镶嵌之间,错落的粉墙黛瓦,街贯巷连,起伏顿挫,仿佛流动的音乐。它们美得像一张张水墨洇染的山水画,让你感觉到纯粹意义的地理给人带来的惊喜与震撼。而我此行的目标即是画中的古老而美丽的村庄——上庄,它因一代名人胡适而备受世人的瞩目。

  历史上绩溪一直是徽州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徽州,“新安各姓,聚族而居”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自唐宋以来,徽州世系清晰的家族星罗棋布,无论在传统上还是在心理上,“籍贯”对于长年远离故土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极具分量的概念。与一方土地相联的故乡观念是中华民族一种亘古不变的情结,也是古徽州文化源远流长的不竭动力。

  在徽州人心目中,悠悠万事,唯宗族为大。徽州人逃难,往往一副担子,一头挑的是宗谱,一头挑的是小孩。胡适的父亲胡传(字铁花,又号纯夫,行名祥蛟)就是这样一位挑着宗谱逃难的徽商。

  在胡传的青年时期,绩溪周边地区备受太平军的侵扰,他的第一个妻子就是在此期间为“维护自己的名声”而死去的。胡铁花后来几乎用了15年的时间,投身到绩溪以及家乡的种种重建工作中。上庄的胡氏宗祠就是他主持重建的,他还是主管县学重建的地方乡绅领导人之一。1866年他再次娶妻,这个妻子在死前留给他三个儿子三个女儿。生于1841年的胡传在不惑的四十岁立志报国,从1882年他得到第一次任命,直到1895年去世,他在各种岗位上为清朝尽责:作过垦荒、赈济、户口调查、地图绘制、国际边界勘测;作过学监、军营和军事防御工程的巡查,在吉林、江苏最后是台湾的省级部门担任过要职,最后病逝于厦门。现在台东有以胡铁花命名的铁花路和铁花州官纪念碑。从某种意义上说胡传是一个具备领袖风范、精力过人并足智多谋的人。

  胡传是在1889年告假还乡的时候认识冯顺第的,当时的她有着一条长及腰际的乌黑的发辫,当她走路的时候,辫子在腰间款摆的健康景致吸引了胡传,他第三次结了婚。尽管他们年龄相差32岁,经历也相当悬殊,但他们之间真诚的感情使他们短暂的婚姻获得了幸福,胡适便是他们唯一的孩子,胡适出生时,他母亲是18岁,父亲50岁。

  胡传逝世时冯顺第才23岁,她对丈夫的崇拜和敬爱使之竭尽所能,完全照他的遗嘱去培养自己的儿子,让“天资聪明”的胡适“读书”,她对胡适说:“我这一生中只知有此一个完全的人,你不能跌他的股。”即不能丢他的脸。

  1891年出生在上海的胡适,随母亲回绩溪上庄老家时不满四岁,当他父亲去世时:“我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她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东边房门口坐的珍伯母放声大哭起来,一时满屋都是哭声,我只觉得天地都要翻覆了!”这是一个幼儿最早感受到的心灵冲击,从胡适自述中可见他非同一般的早熟。

  胡适幼年读书的书房小而暗,只摆下一张书桌、一把椅子而已。然而就是在这里,胡适完成了启蒙教育,奠定了他一生的性格基础与追求方向。

  4岁胡适就被母亲送进了私塾。那会儿,胡适太小,还要人抱到凳子上,课完了,再抱下来,看上去就像个没有断奶的小孩,可念书上却一点也不比别人差。别人家学费为两块银洋,而胡适的母亲付了六块银洋给先生,坚持让老师按照胡传的方法把胡适所学的经文释义给他听,因此胡适才能在很小的年龄就在儒学教育的标准经文之外自学了其他文献,特别是像阅批《资治通鉴》这样宏大的历史著作。胡适在“自传”中,曾以十分骄傲的口气,提到徽州的汉学大师江永和戴震。胡适小时候读的《小学》课本,就是皖派大师江永集注的。在西方思想家中,胡适最敬佩杜威,在东方思想家中,他最敬佩戴震。加上其父胡铁花是绩溪有名的“治朴学,工吟咏”的学者,浸润在绩溪汉学的氛围中,他的学术当然具有汉学的流风遗韵。胡适自幼就有演讲口才,能把读过的小说变成白话故事讲给乡邻们听,村人称其为“小縻縻”先生。

  9年的家乡教育,既有学校教育,又有家庭教育,还有自我教育,三种教育的合力,奠定了胡适人生旅途的基础。

  胡适曾在回忆录中说过:“我在家乡受教育9年之后,一生在外地和外国度过,只有四次回乡,欠母亲抚育之恩和崇亲敬族的债很多。”

  胡适在故乡的童年不是在贫困中,而是在长期紧张的家庭关系和经济焦虑的气氛中度过的,又加上她母亲面对整个大家庭的种种压力,胡适与他母亲之间感情上相依为命就不足为怪了。在胡适的记忆中母亲是一个“妇人中的豪杰”,他认为“只因为还有我这一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我渺小而茫不可知的将来,这一点儿希望居然使她挣扎着活了23年。”她用自己的行动把一种在个人对亲戚关系中的节制与中庸的持久性的尊重传给了儿子。“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激我的慈母。”

  胡适的故乡情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母亲情结,他赴美留学时来不及回家向母亲辞别,就把辫子剪下托人带给母亲。是他的母亲用爱带给他一条通往知识的路,从而让他见识了一个如此广阔的世界。无以为报的他只好用婚姻来满足母亲的选择,可见他将徽人骨子里的“孝顺”发挥到极致。

  洋博士胡适与小脚村姑江冬秀的婚姻曾被列为民国史上“七奇事”之一。96年前他们就是在母亲的期许下举行“中西结合”的“文明婚礼”的,时年27岁的胡适已经是一位一表人才、风度翩翩的洋博士和北大最年轻的大教授了,大喜之日,胡适亲写婚联。一为:“旧约十三年,环球七万里”,二为“三十夜大月亮,廿七岁老新郎”。胡适的婚礼是阳历12月30日,其实新娘江冬秀更比胡适大一年零九天。胡适在《新婚杂诗》中这样提到:“记得那年,你家办了嫁妆,我家备了新房,只不曾捉到我这个新郎!这十多年来,换了几个帝王,看了多少兴亡。锈了你嫁奁中的刀剪,改了你多少嫁衣新样,更老了你我人儿一双——只有那十年陈的爆竹,越陈偏越响。”

  在人生命中,婚姻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罢了,能够用婚姻博取母亲的欣慰难道不是一个人子应尽的孝道吗?说胡适违心也罢,说胡适软弱也罢,在“孝顺”的冠冕下,胡适竟然意外地得到了“好名声”,所以说付出与回报是会均衡的。

  后世人们这样评价“智德兼隆”的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童年生活过的故居里有十块兰花雕版,清一色兰惠为主体的图案,雕笔流畅,镂刻精细,栩栩如生,满堂溢香……

  “珍重韶花惜寸阴,入山仔细为君寻,兰花岂肯依人媚,何幸今朝遇赏音”“兰为王者香,不与众草伍”“愫心底事甘寂寥,毕竟空山位置高”。

  是兰花对胡适的知遇,还是胡适对兰花的赏遇,总之他们彼此神交已久,这些立意高远的诗句和图案刻在了幼年胡适的心里,使之拥有独立、自由不与众伍的人格。

  胡适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这幅对联本是胡适作了送给钱君陶先生的,后由钱先生写了还给胡适故居,真是太合适了。

  胡适的徽州情结,不仅是中国士人看中籍贯的“畛域观念”,更重要的是胡适思想学术的源。

  他一生中一直以“徽骆驼”而自豪,在留美学习时,天天用家乡土话背诗,胡适曾说:“把我的骨头烧成灰我还是一个中国人。”胡适晚年经常说:“徽州话是我的第一语言。我小时候用绩溪土话念的诗,现在也只能用绩溪土话来念。将来我如有功夫来写自己的传记,要用很大一章来写我那个时代徽州的背景。”这样的话语让我们嗅到了兰花的乡愁。

  迢迢山水,乡关何处,通过这些话我们可以感受到胡适先生那越到暮年越萦绕于心的乡情和家族观念。

  传说胡适祖坟的形状像一把太师椅,正对面的那座山峰名为笔架山。这神秀山水养育了一个胡适的精灵。

  (作者为漫游家文化创始人)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