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将士 家之楷模
- 发布时间:2015-08-28 19:30:56 来源:中国财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我家的书架上,摆放着一个金色的牌匾,上书四个烫金大字:开国将士。这是2007年中共党史人物传编委会颁发给我姥爷的。姥爷叫王肯先,是我爱人的姥爷。
牌匾上印着老人的头像,笑容和煦,让人感到很亲切。头像下方有几行字:王肯先同志,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共和国的解放、祖国的经济建设及社会的繁荣昌盛所作出的贡献,已被载入大型文献《开国将士风云录》(第3卷)中。特颁此证,以示纪念。
姥爷于1989年去世,在家中老人们的印象里,姥爷少言寡语,从不张扬。我婆婆手中一直珍藏着一封姥爷上世纪60年代给女儿的亲笔信,讲战斗时候的艰苦生活,嘱咐她牢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婆婆20岁的照片背面题词也是姥爷的亲笔写的:翩翩少女载金盔,二十年华正值春。时机不失猛上进,练就真才献人民。信和照片婆婆一直保存至今。
姥爷的长子,我的舅舅,从记事起就不曾见过父亲的面,还是在1941年,八路军在家附近的山坡上开荒种地,姥姥对他说,你父亲也是八路军,正在打日本鬼子。正是这句话,才使舅舅对自己的父亲有了一点点朦胧的印象。那年他已6岁。
在我的脑海中,经常会浮现出一段像黑白电影一样的影像:1937年国难当头,一个勇敢机敏的小伙子毅然离开自己相对富裕的家庭,投笔从戎,参加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的滚滚洪流中。
从家里老人那里,我听到了一个个金戈铁马、气吞山河、血铸中华的故事。1937年,在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姥爷自带路费,行走千里从山西黎城来到太原,参加了薄一波同志举办的训练班。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纵队,任连队政治指导员。在1938年一次夜袭沁水县城的战斗中,他带领战士奋勇当先,攻上城头将敌人消灭。1938年2月,在上党战役中参加了洪洞县古逻阻击战。这次战斗打了个大胜仗,不仅毙伤日军300多人,而且也打乱了敌人向晋南扫荡的部署。
1942年,日军对太行山区老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地毯式的大扫荡。为了更好地支援前方作战,黄崖关兵工厂开始分批大转移。其中一部分转移到太行一军分区,在河北临城县建立了一个兵工厂,对外称武建铁工厂,姥爷任厂长。姥爷在回忆录中说:“在我军旅生涯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在兵工厂的那段经历。”
在相当艰苦的条件下,姥爷带领技术人员和工人白手起家制造武器。“我们所用的生产设备、工具大部分是自己制造的。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我们靠人力、畜力来解决,如:化铁水用人力摇鼓风机;机床用马拉齿轮来传动;生产用的原材料取自钢轨,工人们先用大锤、凿子一点一点凿开,再用铁匠炉打造成各种零件细加工而成。兵工厂是敌人破坏的目标,在生产的同时为了提高警惕,每晚睡觉时床腿上都拉上手榴弹的导火索,一旦有敌人破坏,就引爆工厂。我们的口号是:与工厂共命运同存亡。”经过全体人员的辛勤劳动,工厂发展规模相当可观,能生产地雷、手榴弹、子弹、炮弹、“七九”式步枪、小钢炮等武器。他们在3年多的时间里生产出大批武器弹药,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抗战中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43年,姥爷所在部队有个首长老婆去世留下两个儿子,大的10岁,小的6岁,无人抚养,姥爷将这两个孩子接到家,让姥姥抚养。大孩子肾不好,10岁还每天尿炕,姥姥每天给他晒被子,进行拆洗,住了两年多才接走。一切都是为了抗战。
记忆中的抗战,不仅有教科书中的宏大叙述,也有身边老人真实的讲述。我们真切地感知着那个年代,了解了当时人们经历的磨难和所做的人生选择,了解了国家、家庭、个人的感情是怎么交织的,这对我们这一代来说,非常有意义。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