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震区伤员救治赢取“第一时间”
- 发布时间:2015-08-20 06:28:13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回想起4个月前的那场地震救灾,王海仍然历历在目。2015年4月25日下午,参加完国家港澳卫生应急培训班,刚从香港回到拉萨的中组部、团中央第十五批博士服务团成员、西藏自治区卫计委副主任王海还没来得及休息,就马上关注尼泊尔地震的消息。
“尼泊尔离西藏这么近,西藏灾情怎么样?伤亡大不大?”作为一名医生,王海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心急如焚地等待着上级下达出发命令。
当天下午6:30,王海等3人驱车作为领航车与自治区政府抗震救灾工作组一起前往日喀则。晚上12点,王海一行在日喀则市政府简短开了一个碰头会后,便立即奔赴吉隆镇灾区。
第一时间艰难挺进重灾区,将生死置之度外
26日凌晨1点,距王海回到拉萨还不到12个小时。初回拉萨会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加之没有休息就来到海拔更高的日喀则,王海的头更疼了。但走遍西藏大部分地区的他十分清楚基层简陋的医疗条件;汶川救援的经历也告诉他:在灾难面前,基层多么需要医疗支持和保障。
“早一分钟到达灾区,就能早一点救助伤员,减少人员伤亡。”这样的信念支撑着王海不顾自身安危,冲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4月的高原,天气瞬息万变,尤其是在夜里。王海一行连夜赶往吉隆,途中仅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就要连续翻越两座。更为糟糕的是,还没来得及融化掉一冬积累的冰雪,路上就又迎来了连续的强降雪。
刚行进至拉孜县,暴风雪便不断袭来,且越来越大。连经验丰富的司机都感叹:“我开了这么多年车,从未遇到这么大的暴风雪。”雨刮器、车灯什么的都不管用了,坐在副驾的王海只有冒雪打开车窗,探出头帮助司机看路,嘱咐司机小心翼翼地向前驶去。
就在翻越前往吉隆县城的最后一座山时,原本狭窄的路面两侧围着两三米高的冰墙,只留下中间几十厘米厚的积雪,行进十分困难。此时,饥饿又不断袭来,王海感觉身上十分难受。但作为一名医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拼命往前冲!
26日下午2点,王海一行到达吉隆县重灾区吉隆镇。下车还未站稳,7.1级余震袭来,周围的山上尘烟四起。顾不上危险,王海马上现场了解掌握伤亡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对伤病员的急救和转移作出安排。当了解到邻近的萨勒乡地震灾情更为严重后,他马上跟当地领导请示前往。经过3个多小时更为艰难的跋涉,冒着随时会跌进万丈深渊的危险,王海行驶20余公里终于到达萨勒乡。
“那时真的像在鬼门关里走过一样。”王海回忆说。为防不测,王海甚至作好了最坏的打算,连遗书都写好了。
第一时间成立灾区医院,医疗救援紧张有序
4月27日,王海从重灾区萨勒乡返回吉隆镇。现场一有伤病员被送到安置点,马上就有多家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前去救治,大家虽然积极性很高,但缺乏秩序。
“太混乱了。”吉隆县卫生局局长边顿也深有同感。必须建立统一指挥、保障有力的医疗指挥制度,统一调度和协调救援力量,这是王海根据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得出的经验。他当即决定,整合陆续赶到的134名部队医院和地方医疗技术人员,成立吉隆灾区医院。
可光有医院还不够,还得利用和调配好灾区的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王海迅速成立了吉隆灾区卫生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医疗疾控及后勤补给,下设灾区医院、卫生防疫及后勤保卫,辐射服务至萨勒乡。
经过王海富有经验的“折腾”,灾区的救援工作紧张有序起来。“灾区医疗救助和防疫工作立即协调一致,资源共享,业务人员分工明确,高效发挥合力。”吉隆县常务副书记、吉林省援藏干部由富光说。
不仅要有序开展病人诊治,还要防止“大灾有大疫”。王海将卫生防疫和食品安全都纳入灾区救援的工作范畴。他指挥和调度专业人员积极开展公共卫生检查、水资源监测、传染病排查、预防接种调查和补种等工作,并组织医务和防疫人员组成下村小分队,进行排查巡诊和卫生宣教。
王海还明确提出对基层卫生人员开展业务教学培训。他对吉隆卫生指挥中心提出了医疗防疫与教学的任务,并将吉隆县医院作为灾区医院的中转医院,配备技术力量留观较重伤员和部分较重手术,建立起前中后方三级梯次的医疗抢救梯队和急救任务。这一医疗、防疫加教学培训的做法此后被指挥部领导赞誉为抗震救灾卫生救援的“吉隆模式”。
“吉隆模式”大大方便了当地群众,如今几个月过去了,当地百姓还对此称赞不已。62岁的石达是吉隆镇灾民,提起王海她非常激动:“当时去看病的人很多,王海非常亲切地告诉我们不要着急,人人都会得到救治,还好心地安慰我们。我当时紧张的心一下子就放下来了。多亏了灾区医院的及时建立,才方便了我们去看病。”石达一边说一边竖起了大拇指。
边顿是在吉隆灾区跟王海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之一。“王海不仅业务好,还经验丰富,有了他和‘吉隆模式’,我们救援工作才统一有序,高效便捷。这次跟着他我不仅学到了技术,更学会了怎么进行应急管理”。说起王海,边顿充满了敬佩。
第一时间挺进孤岛,只为病人能得到专业救治
樟木镇在地震中一度成为孤岛。直至4月29日凌晨集中力量抢通道路后,要进入樟木镇依然很困难。樟木的情况一直揪着王海的心。
4月29日早上8点,一直在等待进入樟木的王海再也坐不住了,经请示指挥部后,他决定徒步进入樟木镇。
“外伤病人都有窗口期,过了窗口期感染以后,对于救治和恢复都不利。当时就听说樟木有人急需做手术,我真的很着急。一是因为樟木当时的医疗条件让我十分担心是否能够做手术,二是怕病人感染,本来该保住的手脚保不住。”王海说。
4月29日早晨的樟木,道路还不具备完全通车的条件,到了不能过车的路段,王海一行就弃车徒步。在一个路口,几十吨重的塌方巨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由于交通管制人员沟通不畅,王海一行并不知道这块巨石即将进行爆破,为了赶到樟木,他们打算爬过巨石。幸好管制人员发现及时,喊回他们躲在十几米远的起重机下,否则3人将无一幸免。
就这样,冒着碎石不断滚落的危险,王海一行在徒步十几公里后,于当天中午到达樟木医院临时安置点。
王海顾不上休息,马上利用业务专长对病人进行初步检查,了解到医院内现有15位住院伤病员,其中12位骨折、2位伤情严重,这与到达聂拉木县后了解到的情况有很大出入。王海临危不乱,及时将现场情况通知后方指挥部,协调周围县市和军队7辆救护车前往樟木口岸转运伤病员;对病人进行了进一步的救治处理,对骨折病人进行了简单的外固定,对转移病人按照病情轻重作了排序。王海的指挥车一度成了转移病人的救护车。
当最后一名病人到达最近的自治区流动医院时,已经是次日凌晨2点半。王海不顾疲惫,查看了转出病人的救治情况,并帮助确定了进一步治疗和转移方案。第二天,全部伤病员都得到了及时处理,无一死亡。
在抗震救灾一线,王海先后3次进入吉隆镇、3次进入萨勒乡,两次进入樟木口岸,行程4000多公里。5月3日,不顾连续呕吐腹泻的状况刚刚好转,王海便参加了跨界防疫。短短3天时间,防疫工作深入尼泊尔境内12公里和6个灾民安置点。在灾区,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当地群众,都记住了风风火火、和蔼可亲的王海。
曾带着小孩去吉隆帐篷医院看病的罗布对王海记忆犹新:“虽然我的孩子不是因为地震受伤,但是依然免费得到了很好的救治。”罗布至今记得个头不高、身材略胖、目光慈祥的王海。
而对于这些赞誉,王海总是很平淡地说道:“作为一名医生,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救死扶伤就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