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看绍兴农业如何闯市场

  • 发布时间:2015-08-14 02:31:5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

  最近记者在浙江绍兴市采访发现,这个民营经济十分活跃的地区,近年来通过生产要素的集聚、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营主体的培育、产业链条的延伸等一系列探索与实践,找到了破解小农经济与大市场之间深层次矛盾的途径,农业市场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许多地区。

  生产要素集聚,解决“种在哪里”的问题

  绍兴为鱼米之乡,农业资源却十分紧缺:人均耕地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且多为丘陵山地,后备土地资源极为有限;境内虽河多湖多,但水资源仍然缺乏。资源的禁锢,倒逼着绍兴农业往集约化、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另一方面,绍兴工业化起步较早,下辖的六个县市区,个个经济实力雄厚,皆入选全国百强县市。相对而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因此,绍兴农民纷纷“弃农从工”。如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缩小城乡差距,成了横亘在绍兴“三农”面前的严峻命题。

  绍兴的耕地不仅少,还很分散,这种经营体制下,小农户在对接市场时,自然交易成本高且风险大,因而更倾向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导致一直以来,农业的分工发展和市场化进程十分缓慢。

  土地分散经营这个根本性问题不解决,农业的市场化与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1994年底,绍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一年后,越城区东湖镇独树村的园区试点拔地而起,这是浙江首个现代农业园区。

  在要素的集聚过程中,首先就是土地的流转问题。起初农民进厂务工,也有将家中闲置土地,或委托、或转租交由他人耕种,但由于流转双方信息不对称,一来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二来土地仍难以集中连片,且因疏于规范管理,期间纠纷不断。

  针对这一情况,绍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分县、乡、村三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农户想流出土地,只需找到就近的服务站,在这里可享受一揽子服务,解决后顾之忧。这些中介机构则会统一将土地发包给经营主体。

  土地的连片流转,为园区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绍兴将资金、人才、科技、设施等要素集聚于此。

  2010年,浙江做出重要决定,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的主平台,方式就是引入工业园区的建设模式,集聚各个生产要素。这与绍兴市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不谋而合。浙江首次“两区”现场会就选择在绍兴的诸暨召开,向全省输出了“绍兴经验”。

  近年来,绍兴市还将菜篮子工程、茶叶强市建设、森林休闲旅游等,与农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将80%以上的项目资金、70%的新增流转土地注入园区平台,农业园区成了全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抓手。可作为佐证的是,绍兴六成以上的农业产值,出自全市503个农业园区。

  产业结构调整,解决“种什么”的问题

  农业园区的打造,使得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产业要素,在地域和空间上得以高度集合,解决了“种在哪里”的问题。但要发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产业集群的打造还有重要一环:即产业的集聚。

  2003年底,绍兴专门出台规划,确定优势产区,明确主攻方向和建设重点,集中力量重点培育;在这一轮规划结束后的2008年,绍兴市政府再次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以绿色消费、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大做强茶叶、蔬菜、水产(珍珠)、畜禽、花卉、干鲜果和竹木等七大主导产业。

  在具体措施中,绍兴市提出,整合特色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集中力量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强镇,加快形成农业“块状经济”发展格局。

  记者采访发现,绍兴每个主导产业的背后,都有一大批带动力极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全市1123家农业龙头企业为例,分布于七大主导产业的有942家,占比达84%。这些农企以各主导产业基地为依托,内联农户、外拓市场,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整个主导产业由弱变强逐步衍进。数据显示,到去年底,七大主导产业产值239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八成。

  产业的集聚,还带来了专业市场的建设与提升。过去,农产品由于产销不对称,常导致滞销或贱卖,而专业市场的打造,可大大提高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作为信息的集中港,解决了农产品销售这一致命问题。

  以绍兴的珍珠产业为例,集群化发展后,诸暨的山下湖镇依靠园区化、集聚化、项目化,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纽带,一大批养殖企业、珍珠企业、中介机构等相互配合,打造成了整个珍珠产业的高地。如今,绍兴的淡水珍珠产量占据世界的七成多。

  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携手,解决“谁来种”的问题

  农业集群作为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一种有效形式,其优势来源于集群内生产者可通过对外部经济和经营主体的联结,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这其中,经营主体是核心,绍兴的经验在于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

  到目前为止,绍兴共有近3000家合作社,在县级以上规范化合作中,绝大多数实行标准化的生产,这为农业技术推广与落地、产品质量的监管、品牌创建等,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但毕竟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为某个专业或环节的合作,功能单一,实力有限,尤其是由于资金、技术上仍显短板,在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存有严重的“脱节”问题。但绍兴的工商企业十分发达,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后,这一“脱节”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对于种子种苗、高标准设施农业、精深加工、流通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领域,工商资本具有天然优势,是普通农户和家庭农场干不了或干不好的业务。绍兴的做法就是:在这些领域为工商资本的进入,打开方便之门。

  浙江飞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其流转而来的7000多亩土地,几年前还是一片荒芜,这里的农户为了土地不抛荒,都免费赠与他人种植。但“飞翼”投资后,仅每亩土地租金,农户每年就有800元收入,另外若在这里务工,还有另一笔可观的工资性收入。

  2013年,“飞翼”与当地两家专业合作社签订利益联结合同,由公司提供种苗、技术、投入品等,农户按照公司制订的规程生产,只要满足产品收购标准,所有产品由公司收购。今年,为保障农户收益,“飞翼”还探索股份制模式,在保证农户土地流转收益不变的基础上,再按流转面积折成股份分给农户。

  截至目前,绍兴共有1123家农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既实现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增值,又将农户、基地以及终端市场三者牢牢捆绑。绍兴市农业局总农艺师马芹标认为,合作社虽规模不大,但体制灵活,在促进农户组织化、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功不可没;农业龙头企业虽实力强、规模大、市场信息灵通、销售体系健全,但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两种模式,将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在绍兴并非竞争关系,而是相辅相成。

  三产融合,解决“怎么卖”问题

  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是市场化,最终是市场营销的问题。因为生产固然重要,但如果连销售都无法解决,还谈何现代化?对此,绍兴的解决方案是,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三产融合”的理念推进营销工作。

  绍兴市副市长冯建荣认为,绍兴农业的最大特点是市场化,即市场需求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关键在于建立系统可控的价格体系,以及完善的营销渠道体系。因此他认为,将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将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使产业链得以延伸,才能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受土地与劳动力紧缺等现实所迫,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绍兴农业便踏上“走出去”之路,并提出“四外并举”,即:外建基地、外向创汇、外引资金、外拓市场,而将中间的核心加工环节留在本地。因此,可以说,绍兴农业是基地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加工农业。

  经济社会的发展,让绍兴农业看到了新的希望,这就是附着在种养业上的休闲旅游功能。绍兴下辖的上虞区,所产水果多而散,以往果农总为销售犯愁,自从该地提出“四季仙果之旅”后,依托现代农业园区,融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气飞涨,不仅解决了卖难问题,还引来无数人前来采摘游玩,带动了地方服务业的大发展。

  如今,像上虞一样,绍兴农业纷纷通过“三产融合”“吸金”,几乎每一个特色产业都与二三产业携手。从种养到加工,再到旅游营销一条龙,既促进了销售,又提升了品牌文化,实现了产品溢价。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