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在田间地头挥洒余热

  • 发布时间:2015-08-07 02:31:28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李传君

  引领一个打工仔投资两三万元,几年后每年获利几十万元;成功将喜高温耐旱的印度辣木引进到四季分明雨水众多的嘉陵江流域;通过各个品种相互嫁接培育出彩色红薯……

  乍一看,以上成果像是政府机关或科技部门的政绩,而这恰恰是一个县退休后的科技工作者或科技爱好者们做出的成绩:迄今他们共为当地创造出20多个农业品牌。

  2009年9月,四川省蓬安县组建老年科协以来,老同志们本着为“政府拾遗补缺”的宗旨,将自己的余热在田间地头升温,为农民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赢得了很多点赞。

  退休了咱们再到农村去

  龙兴明是蓬安县老年科协会长,同时兼任该县老干部自愿服务团副团长,退休前担任县政府助理调研员,追溯他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他是从最基层一步一步干起来的。

  1971年,19岁的龙兴明就当了生产队长,“在那个缺衣少吃的年代,粮食问题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带领全生产队搞双季稻,亩产达到600斤,被地区表彰为‘农村科技优秀人才’。”

  之后,龙兴明得到提拔,从生产队长到大队长、公社副书记、书记、区长、区委书记、县乡镇企业局长等职位升迁上来,一直没有脱过“农”字,对三农工作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因此,老年科协成立时,大家一直推举他为会长。

  “成立之初,我们就定下工作的主要方向,只为政府拾遗补缺,追求实效、不图虚名。”龙兴明说。于是,老年科协下发了1000张问卷调查,得到的反馈是农民十分欢迎老同志下乡服务,一些返乡打工仔们尤其渴望有人给他们提供创业引导和帮扶。

  “那我们就到农村去!”最后,老年科协抽出40个老同志,决定先期帮扶新园乡踏坡梁村和玉牛坡村两个村,尤其针对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有发展产业愿望的青年创业,同时帮扶20户贫困户逐步脱贫,并支持新园乡10个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这几年,老年科协共为农民送去价值6万余元的肥料、价值6万多元的种子,共为40多位贫困学生送去5万多元现金,这些资金来源于老年科协节约的工作经费和老同志的个人捐助。

  荒废梨园枯木又逢春

  踏坡梁村有一块50余亩的梨园,树壮叶茂,枝叶间缀满指头大的果实。“原来这一块梨园属于集体,品种老化,几近荒废,现在的经营业主唐力青在我们的帮助下,每年可产30万斤爱宕梨,且销路很好。”龙兴明说。

  唐力青原在深圳打了7年工,手里有近4万元积蓄,2010年时准备回家搞点副业。“有没有想承包点土地?”老年科协的同志主动找到他。“想!就是没有技术。”“不要怕,我们给你提供技术和品种。”有了老同志这样的话,唐力青决定承包那片梨园。

  老年科协为唐力青引进了爱宕梨,并送他价值1.8万元的肥料,亲自组织人员嫁接、施肥,第二年又利用新枝育苗,最终改造出一片拥有7000多株爱宕梨的园子。

  2012年唐力青的梨园产梨两万余斤,2013年10余万斤,去年一下子达到30万斤!按1.8元一斤批发给超市,毛收入有50多万元,刨去成本,纯利几十万元。

  随着产量逐年上升,销路成了问题。通过老年科协为其奔走,县上专门举办了农超对接活动,号召全县的超市多销本地产品,唐力青的梨子顺利地进入了超市。

  “去年采摘季节,上百名老同志到我的梨园帮忙摘梨,第二天一大早一万多斤梨运进城,而超市还没开门,他们又组织一些老同志在超市门口帮忙接货、守货,前后忙碌了10余天,总算帮我销售完了。”唐力青感激地说,“他永远也忘不了老同志们的雪中送炭!”

  眼看唐力青种梨挣了钱,2012年,临近的玉牛坡村张德勇主动找到老年科协,也要求种梨,而他的干劲更大,一下子拿出5万多元积蓄,承包了200多亩坡地。

  老年科协为张德勇请来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实地考察论证,最终选定翠冠梨作为发展品种。2013年春节,老同志们从成都龙泉驿为张德勇买回苗,当年栽上就开花结果了。

  之后梨树每一个重要的生长周期,老年科协都要组织人员去帮忙修剪、拉枝。“今年的套袋工作也是我们帮忙做的。为让树长得更好,头两年我们建议不留果,今年可以采摘了,预计有4万多斤产量。”龙兴明说。

  立志培育更多的本地品牌

  近年来,浑身是宝的辣木很受热捧,但一般认为辣木只适宜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蓬安县位于嘉陵江流域,四季分明,雨水众多,辣木能在这里栽植成功吗?南充市农科院一些专家都肯定地说:“那绝对不可能!”而这样的“神话”被蓬安县老年科协变成了现实。

  2012年12月,龙兴明到攀枝花参加全省老年科协工作会,第一次看到辣木,他买回来2两种子,试种了几十平方米的一小块地,“栽下幼苗当年就长到4米高,绿油油地很是喜人,哪知到了冬天,便陆续死去。但奇怪的是,还是有一些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龙兴明说,“正当大家高兴的时候,可到了第二年,那些活下来的树只开花就是不结籽,要想在蓬安大面积推广,眼看就要泡汤。”

  但这些老同志不甘失败。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和反复摸索实验,最终克服了越冬和结籽的问题,至于用什么办法克服的,龙兴明笑而不答称要保密。今年,他们鼓励大学毕业生龙俊宏流转了10余亩地,全部栽上了辣木,接下来的计划是深度开发辣木系列产品。蓬安县是司马相如的故乡,老年科协准备为辣木系列产品注册“相如辣木”系列商标。

  上世纪80年代,蓬安县农业局有个红薯专家曹汝文,2010年,已85岁高龄的曹汝文被老年科协请出山,继续从事红薯研究。于是,曹老乐此不疲地挑起重担,把自家阳台当成试验田,把南充市几十种红薯品种集中在一起,相互嫁接,最后培育出一种彩色红薯。

  “我们这个彩色红薯有所不同,就是一根红薯不同段呈不同颜色,不管是蒸、煮还是生吃,口感都特别好,通过南充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验,其各项营养指标均高于其他红薯。”曹汝文兴奋地说。几年时间,曹汝文共培育出多个红薯品种,创立了“蓬薯”系列10余个品牌,共赠送给10余个乡镇20多个村4000多户农户种植,亩产均在3500公斤以上。

  龙兴明表示,今后大家还要立志培育更多的本地品牌,为更多的农民开创致富途径。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