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微信公众号野蛮焦虑地生长

  • 发布时间:2015-07-29 10:31:04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吸引关注是第一步

  脱颖而出难上加难

  ■特约记者 程喆

  近日,针对一些微信公众号不惜“放点儿血”,利用小额企业付款功能诱导用户关注及分享一事,微信团队表示将予以严查和打击。这又是一起为了争夺粉丝而恶意竞争的案例。对于公众号创办者而言,微信公众号应该算是最近流行、门槛最低的创业渠道,需要的只是一张身份证,以及创作灵感和热情。个人创办公众号,或许一开始只是想开辟一个发声的渠道,但随着公众号,尤其是知名公众号的崛起,有关原创内容、运营成本、维权等,都不得不让运营者感到苦恼。如何脱颖而出、吸引粉丝、留住粉丝,成为公众号运营者考虑的问题。

  微信生态 取悦粉丝不容易

  微信公众号最初诞生的目的是为了给整个微信生态提供“谈资”,增加用户可阅读、可分享的内容。但今天,微信生态面临的是内容在数量上的严重泛滥。

  在经过了两三年的大量淘沙后,微信公众号正朝着两极分化的态势走去。早期成功的百万粉丝以上级别大号,早已赚得盆满钵满。在这些“大微”中,不少是从之前的微博、人人网等社交平台移植到微信平台上的。凭借大量原有粉丝的转化,这些平台可以较快速地完成粉丝数量的原始积累。

  比如 “侠客岛”的母报就是《人民日报》海外版,这个以调侃式语言解读时政迷局的公众号,屡次在各大网站被置顶。还有不少公众号“自带粉丝”,比如“逻辑思维”公众号,其有数百万粉丝,但是真正风生水起是因为视频网站拥有的巨大的点击量,微信公众号只是其与粉丝沟通的平台。

  而后期起步的公众号,除非有特质内容,或者不计成本地推送,否则难以在公众号大军中取得突破。

  新榜监测的数据显示,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在持续下滑,点赞率也在逐渐降低。或许用户不会退订公众号推送,但打开阅读的兴趣被削弱了;相反,用户更倾向于在朋友圈里分享文章,于是就有了“马太效应”,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复制粘贴止不住

  公众号“大微”并非高枕无忧,他们也有烦心事:抄袭。

  2015年7月1日,深圳法院对国内“微信公众号原创保护第一案”进行审理后,经法庭主持调解,被涉抄袭的微信公众号运营公司表示,愿意向微信公众号文章原创者支付1万元赔偿。

  在审理过程中,被告方表示:“我们对知识产权也不懂,真的不是从被告的公众号上转载的。我们就是找到好的文章、新的资讯信息并传播出去,希望让更多的人读到好文章,现在公众号不都是相互转来转去的吗?”

  “现在的公众号不都是相互转来转去的吗?”这句话道出了公众号创办者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盲区。有原创者甚至认为,现在的情况是“1人原创,99人抄袭”。在众多公众号中,一些没有质量的品牌除了浪费微信的服务器资源之外,贡献实在乏善可陈。

  《半月谈》刊文称,公众号“ayawawa” 原创者杨冰阳表示:“微信公众平台上至少有8个冒充我的同名同头像账号,其中更有人持之以恒地抄袭了我500多期的原创内容。”杨冰阳说,从两年前开始,一个叫“感情”的微信公众号,几乎每天都原封不动地抄袭她的文章,不仅删掉作者姓名,还将每篇文章中原作者自称的“娃娃姐”等称呼,一处不落地改为自己的名称“莉莉姐”。“我才写到435期,但抄我的人把内容拆分成500多期,一眼看上去,很多人还以为我是盗版的呢”。

  维权难于上青天

  2015年2月,新华网连发三文声讨抄袭,矛头直指微信,痛批微信面对公众号愈演愈烈的内容抄袭不作为。

  为了解决公众号日益严重的抄袭问题,微信团队也实施了零容忍政策,一手保护、鼓励优质原创者,一手打击、反对抄袭者。根据《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的相关规定,微信团队对此的处罚措施是,第一次侵权将删除文章并警告,第二次则封号7天,第三次封号14天,第四次封号30天,第五次将永久封号。

  新华网报道,微信团队的处罚政策看似凌厉,但“对于这些职业运营系列公众号获利的人来说,如果侵权的后果最严重只是被封号,那么侵权几乎不存在任何成本”,高朋(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朱斌指出。

  “被抄袭也只能跟微信上的‘大微’较真,小号还巴不得你曝光它,提高知名度呢。”“野马财经联盟”的发起人李晓晔说出了原创者维权的现状,“投入和付出太不对等了。”腾讯“大家”副主编贾永莉也在诉讼碰壁后放弃了走法律途径:“如果每起抄袭都能通过法律途径讨回公道,那么光赔偿就等于我们一年的稿费收入了。但其所带来的时间成本是全员全年无休地往返于公证处和法院之间,那么作者和读者该怎么办?”

  连机构都感觉维权困难,何况是个人。不少公众号创办者都在维权过程中表示,对方要么声称转载不用于商业用途,要么以负责人不在为借口拒绝支付稿费,还经常用“使用您的文章是在为您进行宣传”为理由,搪塞维权者。另外,维权的费用成本门槛也不低,包括公证费、律师费、诉讼费等。在大部分原创者眼中,这样的硬性投入和无法确认的回报补偿,加大了维权的难度。

  赢家的法宝 挣钱就要靠粉丝

  公众号抄袭成风,自是因为有利可图。盈利的前提条件是有足够多的粉丝,按照业内的管理,公众号粉丝数量一般要到10万以上才有可能盈利。

  来自多家公关公司的报价单显示,在粉丝数上万的公众号中发布一篇“软文”的价格,从百元到5万元不等,而文章末尾的小广告也是很多“大微”的收入来源之一。《证券日报》报道,“逻辑思维”的估值已经达到1亿元。

  公众号获取收益依靠两种途径,一是粉丝数量,二是精准定位。

  如 “石榴婆报告”“世相”“一条”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号,与捷豹路虎、香奈儿等高端品牌进行了广告投放合作。当然,如高晓松的“晓说”等,他们则是在打造个人品牌的同时,进行一系列的商业化运作,包括会员、代言、出书、讲座等。

  此外,在自媒体的身份下,很多公众号已经成为了个人名片。比如有一些专注于IT报道的自媒体,虽然粉丝数不算多,但是由于其读者都是业内人士,因此也有不少企业愿意支付费用来购买“软文”。

  更多的公众号通过在文章底部嵌入广告获取收益。《时代周报》报道,有调查显示,在自己发布的文章中植入广告和“广点通”分成是微信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当“广点通”刚上线时,邀请少量公众号参与广告系统测试,公众号的广告收入在扣税后100%归账号持有者所有,每个点击价格为0.5元~1元。有参与内测的账号持有者透露,他们在测试10天内就获得了超过万元的广告分成。这样的收益对微信公众号来说,无疑很有吸引力。

  《

  下转6版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