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兵巴郎”的民族团结情怀

  • 发布时间:2015-07-24 05:53:1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题 记

  从1998年起,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创新实施“嵌入式”教学模式,在新疆库尔勒市维吾尔族群众聚居的6个乡村设立语言实习基地,每年组织维吾尔语翻译专业汉族学员入住维吾尔族群众家庭,在实习期间跟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快速提高语言翻译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

  17年来,学院历届党委和实习学员坚持一手抓语言实习潜心培育人才,一手抓思想传播倾心凝聚群众,把实习基地建成党在边疆地区的宣传思想阵地,并发挥自身优势助民惠民,帮助群众摆脱贫困。

  7月的塔克拉玛干大漠烈日似火,沙漠绿洲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阿拉多尕村万顷梨园遮阴蔽日散发着扑鼻清香。7月17日,记者走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设在这里的语言实习基地,在农家炕上,葡萄架下,采撷汉族学员们与维吾尔族父母兄弟间发生的动人故事,感悟军民共建和谐家园的鱼水深情。

  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里

  村民艾孜孜·艾拜依家新建的两层砖瓦房窗明几净,通铺上的毯子色彩斑斓。他说:“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多亏了去年来家里实习的‘兵巴郎’(巴郎,维吾尔语:男孩子)常远方。”

  2014年9月,实习学员常远方来到艾孜孜·艾拜依家,看着他家里仅有的两间小土房动起了脑筋,“阿塔(维吾尔语:父亲),现在国家政策好,惠民富民实惠多,咱家盖几间房子应该问题不大,要是建80平方米以上的抗震房,国家还给补助呢。咱家这房子年久失修,能享受优惠政策啊。”

  知道还有这样的好政策,艾孜孜·艾拜依心里乐开了花。说干就干,邀几个亲戚来帮忙,小常等实习学员当小工,很快,一栋充满维吾尔族风格的新房子就建成了。安上了太阳能,通上了天然气,彻底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土灶台。

  “这么漂亮的大房子,我总共才花了4万多元,政府补助给我3万元啊。”艾孜孜·艾拜依美滋滋地说,“我家已经有13个‘兵巴郎’了,多亏他们给我讲了国家的那么多好政策,让我知道了现在种棉花有补贴,买农机有补贴,给梨树浇水也有补贴……好政策多得10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呢!”

  库尔勒香梨驰名中外。阿拉多尕村村长克依木·买买提说,他向实习学员详细了解小额贷款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后,将周边1100多亩梨园进行整合,牵头成立香梨生产合作社,实现了香梨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合作社开办后,全村人均年收入增长了1.8倍。

  学院政委袁汉军说,语言实习基地建立伊始,学院党委明确提出,要发挥军校学员通晓“双语”、政治上可靠、理论功底扎实的优势,积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民族政策,把党的助民惠民政策用好用足,增强维吾尔族群众爱国爱疆的情感认同。

  学院院长桑军说,党的十八大闭幕当天,他就收到了一封有75名学员签名的电子邮件,请求回到曾经实习的“家乡”,宣讲十八大精神和惠农新政策。学员们将“五位一体”、“两个翻番”等100多个理论观点,梳理翻译成浅显易懂的维吾尔语家常话,结合乡亲们生活中发生的新变化,让大家听得懂、看得见。

  一段视频记录了学员小分队进村入户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动人情景:

  “参加国家正在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以后农民看病也可以报销医药费了。同时,咱们的村镇卫生院条件也会逐步改善,看病难的问题很快就能解决。生病有地方看,看病国家给报销,这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病有所医!”学员翟建锋的讲解赢得了现场群众的掌声。

  哈拉玉宫村102岁高龄的买买提·阿吉老人坐在新建的房子里,对着镜头感慨地说:“我经历了3个时代,巴依(维吾尔语:地主)让我们当牛又做马,旧军阀向我们收粮又要钱,如今的共产党不收钱不收粮,还给我养老盖新房,现在才是最好的时代。”老人说到激动处,兴奋地打起了手鼓。

  “兵巴郎”做的好事,就像树上的香梨数不清

  站在果实累累的香梨树下,果农吐尔逊笑得合不拢嘴。“今年的香梨已经全部预定出去了!”说起他这个“香梨科技产业园”,吐尔逊对“兵巴郎”王晖赞不绝口。

  12年前,曾是农业专业大学生的王晖,实习来到吐尔逊家。看到家里满园梨树因为没有科学嫁接,产量和品质较低,就动员吐尔逊挑几棵树做嫁接试验。吐尔逊半信半疑地把房前屋后的3棵梨树剪了枝干。然而,到了开花结果的季节,3棵梨树没挂上1个果子。

  “当时我很生气,不相信巴郎子的技术。没想到,第二年梨子的产量是原来的几倍,果子又多又大又甜。”

  尝到甜头的吐尔逊,不仅嫁接了自家300多棵梨树,还把从“兵巴郎”那里学来的嫁接技术,在全村的万亩梨园里进行推广。

  从“兵巴郎”那里尝到科技甜头的,还有村民哈斯木。那一年,这位敢想敢干的农民看到大漠边缘城市里蔬菜供给有市场,就开始尝试大棚种植。然而,由于不懂科学种植和市场营销,血本无归。

  学员王西涛入伍前在家乡就是大棚种植能手,2010年实习期间,他主动向哈斯木传授了大棚滴灌技术和反季节蔬菜种植方法,帮助建起了2个新式蔬菜大棚。同时,还利用“双语”优势,帮助哈斯木打开销售市场。当年,哈斯木就扭亏为赢,腰包一下子鼓了起来。如今,他已是全村的“科技示范户”。

  站在他的蔬菜大棚外,这位维吾尔族汉子一个劲地说,“我们的‘兵巴郎’做的好事嘛,就像果园里的香梨数都数不清,看着嘛心里暖洋洋的,闻着嘛鼻子里甜滋滋的!”

  学院维吾尔语教员艾尔肯说,为促进“家人”致富,每批实习学员入住后都会自发开展“四送四比”活动:送图书,比谁的图书更实用;送技术,比谁的技术更先进;送信息,比谁的信息更灵通;送思路,比谁的思路更奏效。

  近几年,学员们引入“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理念,指导乡亲们搭建网络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阿拉多尕村干部艾山江说,“自从‘兵巴郎’到我们这里实习,各村的学习氛围就浓了起来。孩子们想上学了,家长们想培训了,很多风气都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感觉到生活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文明。”这些年来,语言实习基地6个乡村先后有4000多名群众参加了60多期各类技术培训,100多户人家率先走上致富路。

  在纳曼·玉努斯大叔家,记者碰到了刚刚从海拔4300米高原练兵场回到阿拉多尕村的学员夏超,他是专程来向维吾尔族父母告别的。他已接到毕业分配命令,即将奔赴遥远的北疆边陲。慈祥的纳曼·玉努斯拉着夏超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好好干,早些把立功喜报寄回家,有空时,要记得常回家看看。戈壁绿洲是我们共同的家。”

  幸福,高挂在维吾尔族老人长长的胡须上;甜蜜,温润在维吾尔族老乡的心窝里。语言实习基地用输血与造血同步的共建方式,增添了这块土地的创造活力。如今,语言实习基地6个乡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8万元。哈拉玉宫乡阿拉多尕村、上道杆村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表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引领着沙漠绿洲致富奔小康的热潮。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