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学科交叉+校企联合+教改“试验田”

  • 发布时间:2015-07-20 01:30:5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通讯员 王 芳张 青本报记者 过国忠

  “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定位准确,富有特色,对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很有启发。”近日,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题调研组在江南大学考察,高度肯定了江南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成功做法。

  近年来,作为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轻工高等教育为特色的高校,江南大学不断探索,逐步将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加强大学生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开展了至善学院、君远学院、整合创新设计实验班等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改革试点,培育了一批批科技创新人才。

  学科交叉 用户需求纳入培养方案

  “婴幼儿时期是身体变化发展最大的时期,我们希望将这段时间孩子的变化以图片、录音、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它会记录孩子成长的许多数据。当这个应用程序使用周期到了,或被删除了,它会将记录的东西以二维码还给你。”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015届毕业设计展上,大四学生李颖刚向记者介绍了他的毕业设计作品——“记录婴幼儿成长”应用程序。

  设计展上,像李颖刚这样的学生作品得到了极大关注,他们从大二开始加入整合创新设计实验班,接受了一套全新的设计教育培养体系。作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改革试点,成立于2012年的整合创新设计实验班,采用灵活化的管理模式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重在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

  与以往分专业培养方式不同的是,实验班在课程体系中还囊括进商业、管理、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围绕大设计的理念,新增四门必修课,培养学生从定义产品和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一直到项目论证的整个流程全方位综合素质。

  空巢老人、高龄产妇、骑行族……3年来,实验班的学生们深入不同社会群体进行调研,挖掘了这些群体的真正需求。“空巢老人长时间无人看管,通过对床铺的高度、弧度的测算,设计让他们舒适的床铺……”设计学院院长辛向阳教授告诉记者,学生的作品或许不是很成熟,但传递了一个信息,优秀的设计作品必须了解用户的需求并实现,这也是实验班创立的初衷。

  经过3年的发展,实验班的培养模式已得到企业的认可。首批实验班的学生不但基本实现了100%就业,有些在毕业时还受到了腾讯、网易、苏宁等知名企业的哄抢。谈及在实验班的学习生涯,李颖刚颇有感触:“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除了吸收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涉猎其他学科。实验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知道的太少了,它教会我怎么去提问,怎么去寻找痛点,怎么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产品。虽然也曾有过迷惘、痛苦和失落,但受益是一辈子的。”

  校企联合 在一线实践中提升才干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高级工程人才,是江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君远学院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基地,本着“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为强化培育的核心。

  为期六周的机电综合集中培训,机器人系统、数控系统、PLC综合自动化三模块训练,三周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在学院,各类实践应有尽有。学院与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在长三角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此外,学院还与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无锡柴油机厂、捷普电子(无锡)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

  君远学院院长张秋菊表示,除了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3+1”培养模式里的一年企业实践,学院还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和“项目小组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训练与大赛。君远学院每届只招收60名学生,四年的时间里,君远学子先后获江苏省力学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省部级以上奖项31项,以第一完成人申请专利10项。

  “进入君远学院,压力满大的,尤其是实习初期很不适应,但是过了那个阶段就会发现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君远学院2011级01班学生朱建峰感慨地说。朱建峰大四进入无锡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在那里,他不仅得到锻炼和成长,还找到了自己的毕业课题——大型无心磨床回转盘工作台设计及结构分析。现在,他已签约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

  教改“试验田”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拔尖人才

  杨占海,理学院13届至善荣誉生,毕业保送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获2012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011年全国大学生舰模大赛一等奖,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丁宁,食品学院14届至善荣誉生,毕业留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并担任负责人,申报专利1项……翻开历届江南大学“至善特别荣誉奖”获得者的简历,一排排的竞赛奖励令人赞叹。

  作为教学改革的“试验田”,江南大学至善学院在国内首开先河,自一年级起在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学生中选拔3%—5%具有突出培养潜质或特殊专长的优秀学生,采用“虚拟学院”的运行机制,优胜劣汰,通过能力强化、资源优先、荣誉吸引等举措,积极探索高素质、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至善学院实施素质创新课程自由选课制度,打破原有的班级概念,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学校聘请教学名师授课,并配备学业导师,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鼓励学科交叉。这些导师全部是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教学名师。此外,学院还专门设立了“至善讲坛”、“企业家解读人才需求”等系列讲座,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继续深造率(升学/出国)88% ,海外交流交换率112%(9个国家和地区49所高校),发表学术论文238篇,申请专利101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参与率100%,省部级以上奖励487人次……成立6年来,至善学院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正如该校校长陈坚所说,“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关注社会需求导向,推进特色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学生特点构建多元化的育人模式,注重通过校企、校地联动,打造贯通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产业化整个创新链的科研创新和育人平台,形成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氛围。”2014年,江南大学以“全过程教育”为特征、基于全面训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食品学科创新实践链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让创新成为新常态”,也许正是这句江大师生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才有了今天江大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初步硕果。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