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填上“被贷款”的农村法治窟窿

  • 发布时间:2015-07-18 00:30:42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最近,山西大同天镇县不少农民发现,自己莫名其妙背上大笔贷款,且逾期未还,好像中了县里信用社的“圈套”。而当地信用社、银行、政府居然都讳莫如深,至今没给出负责任的答复。匪夷所思的案情背后,定有不为人知的猫腻。

  说白了,无非是背地里借用农民个人名义贷款。而手续办起来也简单,只要搞定了信用社的审批,随便凑几张身份证的复印件,很容易骗到放款。回头转身一逃,剩下的信贷窟窿也没人管,反正受害的是农民。这些人大多不晓得“信用”之用,更没有深究之力,干脆忍气吞声。不管案情如何曲折,相关监管部门肯定是难辞其咎,当地莫名免去信用社主任便是“黑洞”之一。

  不为人知的“黑洞”,近年来屡见不鲜。“黑洞”下边,隐藏的是农村地区的法治窟窿。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山高皇帝远”,人治、人情往往重于法治、法理,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不懂法、也不擅长用法,遇到类似的状况没处儿说理。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包括信贷、补贴,甚至对寒门子弟的高校招生优惠,都很容易被基层权势阶层“近水楼台”,霸占为一己私利,危害甚大。

  究其原因,一则,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不少农民权利意识不足。很多不法之徒,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把“商机”无限放大,比如利用低保办理时获取的相关资料,迅疾复制并生成信贷资料,加盖公章便可瞒天过海,赚得“盆满钵满”。二则,小官大贪、无孔不入。人情社会的一大危害,就在于基层治理中有些权力的勾搭连环、官官相护。单就本案来说,信贷审批、贷款发放、银行监管,任何一个环节哪怕有一个人较较真,都不至于到今天这个局面。待到东窗事发,不禁令人疑窦丛生、拍案惊奇。

  法治窟窿怎么填补?这需要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该立案的立案,该彻查的彻查,以儆效尤。更进一步,农村地区应当成为普法的优先区域。银行、信贷的信息尽快公开、普及,加强信用教育、投资者教育,让农民能与市民一样敏感于自身的权利,时时警醒不法侵权的恣意妄为。

  (摘自7月14日《京华时报》,作者井桥夕)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